这个学期接了初三,一刻也不敢松懈。本来准备共读的也放弃了。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只是很重要的课文才进行预习。但是这段时间以来,我感觉学生的预习很飘,深不进去。刚开始我以为是预习题的问题,所以就不断修改,争取让预习题目更具有操作性。
但是今天上预习课时,我发现不是预习题的问题。而是学生根本没有批注的习惯。他们只能停留在读第一遍的浪漫感知上,无法深入文本。即便让学生去批注相关的语句,他们也是随便找一句然后就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大部分学生只是读了——想象 完事了,好的把自己的结果写在一边。很多写也不写。我在讲《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还特别用了几个例子讲述了双线结构,但是在预习的时候,还有几个学生问我什么是明线,什么是暗线。当时我就想,如果不放手让他们自己来,我可能永远也不知道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双线线索。通过这也可以看出预习有多么重要,学生自己才真正用脑袋去思考。
这也让我明白,只是通过出预习题,还不一定能够引导他们走入文本。应该有更直观的引导,示范,只有通过示范,让他们明白怎么去批注,怎么去更细地思考才能把阅读引向更深处。也就是说下一步需要更具体地让学生学会通过描写来批注具体的语句。这样才能够摆脱对课文的阅读停留在感受层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