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磨课后,课程进行了一次大换血,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任务单设计,又或是ppt,总之修改了不少,将课前导入环节进行了替换,三个活动中的重点活动加码,时间上拉长,剩下的两个活动时间压缩,还将修改后的ppt发给了同组老师看,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于是10月29日开始了代表课的二磨。这次选择了四(5)班,30分钟的课程,上次在四(6)班是40分钟的课程,少了10分钟。在上课之前也考虑了一下,会不会存在时间不够的问题,但是想着自己加快一些节奏,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一次神奇的旅行》这次设计的导入环节是“分享自己的一次旅行经历”。挑选了两个学生分享,一个分享了自己在暑假期间自驾游,去到了海边城市——山东日照,在哪里和自己的家人背朝大海,拍了一张非常美丽的照片。
第二个同学分享了自己暑假去四川的经历,这次的经历可以说的上是惊心动魄了,因为四川连日的下雨,他们去的那个地方竟然发生了泥石流,全家人都被困在了四川,当然这次旅行就在这样紧张的情形下结束了。虽然这算不上一次多么让人愉悦的旅行,但足够让人铭记一生了,毕竟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人来说,泥石流什么的实在是很少见。
接下来,老师要带大家进行一次神奇的旅行,这次旅行的主角不是我们,而是食物,我们要让食物带着大家一起去人体中旅行,看看食物在人体中会经过哪些站点,遇到哪些东西,而食物在旅行途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接下来是播放“食物的消化过程”,为了真实反应人体的消化过程,这次没有选择食物消化过程的动画视频,而是采用微型摄像机拍摄的真实的食物画面过程。学生们在观看的时候,不时发出阵阵惊叹,间或来一句“太恶心了”,“这是什么?”此时我的内心是有些崩溃的,难道这节课又要崩了吗?
观看完视频后,同学们依然激动万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食物是如何消化的?”提问了一个程度较好的同学,他回答出了食物会经过的消化器官,但是涉及到的诸如牙齿、舌头、胃酸、胆汁等一些比较小的内容基本是没有概念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始了第二个活动,阅读“食物的消化过程”并完成记录单,在记录单的环节,我想过两种方案,一种是每人一张,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就能有抓手,不漏掉一个人,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势必会非常耗时,但如果一个小组一张记录单,那么除了一个学生记录,剩下的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做什么?
权衡再三,我选择了人手一张记录单。当学生完成记录单后,我们开始了食物的神奇之旅,食物到达的第一站是口腔,在口腔中遇见了舌头、牙齿、唾液,食物与唾液混合后, 被咀嚼为小块吞咽。
第二站是食管,在这里食物谁都见不到,只有一条又长又黑且在不断蠕动的管道,将食物从口腔运送到胃部。
第三站是胃,当食物到达胃部后,会与 胃中的消化液胃酸混合,并在胃部的蠕动下,食物消化成食糜,食糜是糊状的。
第四站是小肠,食糜来到小肠后,会与胆汁、胰液、肠液相遇并消化,小肠的表面有很多绒毛,他们可以吸收消化过后的食物中的营养,但是还有一部分营养素,人体无法吸收,这是小肠会将他们送往下一站。
第五站是大肠,大肠中有很多细菌,这些细菌与人体是共生的关系,他们可以分解人体无法吸收的营养素,但也可以提供一些人体摄入不到的营养素,同时大肠还会吸收食物残渣中多余的水分,为排出体外做准备。
基本上经过了这几站,人体的消化过程就结束了。同学对消化过程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下一个活动是食物捉迷藏,根据提示,猜一猜食物位于人体的哪个消化器官。也就是到了这儿,下课了……
后面还有一个拼拼摆摆的活动,让学生对照模型找到消化器官在自己身体的对应位置。但是没有时间来完成了。
虽然这节课没有上完,但是我依然有一些反思。
首先,课堂时间管理不够精确。对于每个部分的时间把控的不好,有些部分会有些超时,这样最后的结果就是课没上完。
其次,课堂语言不精炼。存在重复说一句话,或者是说的过多,学生找不到重点。因此今后的课堂语言需要进一步的精炼。
最后,磨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手段,经过了这种磨练,相信自己能从中受益良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