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03056/ee793bdaf43315a7.jpg)
【阅读输出报告2024/013】
5月的第三本书,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作者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丛非从,这是一本讲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的书籍。
这本书是我在西南民大的心理学书角看到的,当我随便翻阅之后就决定要入手阅读,我一直对心理学知识很感兴趣,而这本书的心理学知识又讲得通俗易懂,读起来不会太费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很多表面行为背后的心理学本质,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以及学会如何与自己更好相处。
书里提到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没有绝对的完美,但幸好我们在长大之后可以选择重新养育一次自己。
这本书的序言中就已经提到我们人生中很多烦恼和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内心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所有外在问题都是表面现象,只有当你跳出问题本身,开始从内心需要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你才能掌握了解解决痛苦的钥匙。
这本书就围绕着一个人内心的五大需要(安全感、自由、价值感、意义和亲密)来展开,所谓的内心强大,就是能照顾好自己内心的需要,能够照顾好自己的五种需求,你就是在做自己的理想父母,在二次养育自己。
书封上写着心理变得强大我们缺少的不是方法,而是底气,底气则来自于内心的丰满。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关系里,关系的建立来源于我们对他人有需求,同样一种关系,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当你需要他,而他不能满足你,你却执着于要从他那里得到满足,矛盾就会产生,而处理矛盾的本质,是处理自己的需要。
长期关系的本质是相互需要,相互支持和相互满足。
关系在于经营,而经营核心法则是爱与需求的供需平衡。
在关于安全感的章节中,作者说每个活得焦虑压抑的人,心中都会有很多恐惧,恐惧是一个人最底层情绪,安全感才是支持我们行动的基础,那么如何获取安全感,首先需要我们调整期待,适当去小冒险。
在自由感章节中,谈到感受和理性,感受是情绪的流动,我们之所以感觉到累就是因为内耗,而内耗是身脑分离的结果,我们是判断一个人知否真的自由,标准是身脑是否一致,思想是否跟身体保持一致。让我们失去自由的从来不是别人的要求,而是我们内心的怯弱。
自由的一部分就是敢于面对冲突的勇气。
事情本身不会让人不自由,必须做这些事的想法才会让人不自由。
实现内心自由的方式就是,最大化地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最小化地、理性地去强迫自己。
当一个人问应不应该的时候,他就是不自由的,而去问自己想不想,才是自由的。
人生有很多可能性,只不过你习惯地认为就应该这样、那样,从未想过其实你可以不这样、那样。
在育儿中,我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是单向输出的,我们小时候被怎样教育的,长大后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第四个章节讲价值感,价值感其实是自由的结果,是做事的动力。真正有价值感的人不会因为事情的失败或是成功转移自己的价值。
我们的价值感需要自己定义自己,选择性使用外在定义,健康的自我定义是,不盲目相信,不盲目否定。
在意义感章节中,作者说人生的意义就是活出自我,所谓自我就是你的心愿意享受且能够享受的事、物和人的集合。
忙着满足安全感、自由、价值感的状态叫作生存,追求意义感的状态才叫生活。
父母对孩子热爱的剥夺,在于当父母在教育孩子什么是危险时,孩子就无法通过自我去感知体验危险,而健康的教育则是,陪着孩子去探索危险的边界,而不是盲目地对其进行恐吓和威胁。健康的规则是,父母陪着孩子去探索这个社会的边界,看看怎样会享受,怎样会被惩罚。
关于亲密感,在不被爱的痛苦里,人会执着地用自己的方式着急地解决感情问题,却很少思考自己的亲密需求背后到底是什么。
想要被爱,最好的方式就是求助,就是直接告诉对方自己想要什么。
亲密关系中的痛苦就是,你想要依赖对方,而对方不能被你依赖,你还放不下。
好的感情本质就是二次养育的能力。养育自己的过程就是爱自己的过程。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呼应本书的核心主旨,养育自己,安全感匮乏是因为自我恐吓,自由感匮乏是因为自我强迫,价值感匮乏是因为自我否定,亲密感匮乏是因为拒绝爱。而安全感、自由、价值感的关系其实是递进的。
书的背面写着,与其学习很多的心理学技巧,不如陪你内心的小孩长大。
我在书里的确看到了很多自己的问题,并且通过这些问题看到了背后的心理学原因,也就是透过问题本身看到了需求的实际,所以了解自己这件事可能需要终身进行下去,好好爱自己就在于要看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尽可能满足内心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大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