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喜欢在自己熟识的圈子里活动,中国人尤其如此。
出了家门,离开我们熟悉的亲朋好友,我们便要认老乡,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上大学,首先要进老乡会找组织;去异地生活工作,也要有意无意地认老乡。到了南方,即使一个甘肃,一个山西,也可以算“半个老乡”,因为大家都是“北方人”。
来武汉三年多了,平时基本还是和同学老乡在一起,和武汉本地人接触得少,自然也就没必要学习武汉话了。
第一次知道武汉话管“宝宝”叫“毛毛”,是看纪录片《生门》的时候。这部纪录片很真实地反映了普通家庭生孩子的形形色色的故事,血与泪,感动与无奈,很震撼。现在回忆起来,李家福主任嘴里一直说的“毛毛”,让人听着很温暖:毛毛很好,毛毛有危险,这样对毛毛好。
毛毛,一个多么温暖的名字。每个新生的宝宝,都像小鸟的羽毛一样柔软,需要呵护。
等我自己有了宝宝,每次带他出门,都会听到这个温暖的称呼。
去院子里散步,碰到一位带宝宝的妈妈,她亲切地跟我们打招呼:“呀,小毛毛出来了,都没看到过,几个月了,要多出来晒晒太阳啊!”夏天太热,带着宝宝回北方老家避暑了,确实是第一次在院子里玩。
带宝宝去美术馆看画展,一位退休了的阿姨笑着凑过来:“哇,好漂亮的小毛毛,这么小就来看画啊,真棒!”经常看到一些退休了的阿姨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看画展,跳广场舞,徒步,拿着丝巾各种凹造型拍照,充满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动。
在图书馆,宝宝只安静地看了五分钟书,就开始兴奋地大叫,工作人员过来说:“大家在看书,带小毛毛去那边休息一下吧。”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
在休息区的沙发上给他换尿不湿,走过的一对读者侧过头说:“哎,一个小毛毛。”
忘了是哪位作家说过,有了孩子的父母,在他人眼里,人品仿佛都变好了,出门在外,可以得到别人更多的善意和优待。
我想确实如此。带着宝宝,公交车愿意耐心地多等你一会,大家也会把最方便的座位让出来。
有次去超市,正试图将小推车从障碍桩推过去,一位外国人看到了,过来示意我从上面举过来,并主动帮忙抬了过来。
对于小宝宝纯真的眼神,粉嘟嘟的小嘴巴,没有岁月痕迹的脸庞,我们毫无抵抗力。会挪不开眼,忍不住想逗他们,生活的琐碎和烦恼,也会在与他们四目相对时烟消云散。
是他们,让我们重新看到生命的不息与美好。一个微笑,一声啼哭,一句牙牙学语,一次蹒跚学步,都是对世界的探索,对未来的期待。没有什么,比一个新生命来的更鲜活,更珍贵。
“小毛毛”这个称呼,是武汉给我的最好的礼物。以前所有对武汉和武汉人的偏见,也在这个温柔的称呼里得到消解。
“小毛毛!”
下次当我见到一个小宝宝,也会这样温柔地跟他打招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