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人不想找“真爱”的,都觉得自己的爱情应该是前世姻缘天注定,身上抽出的一根肋骨。爱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停留在感觉上,感觉来了就相爱了,分手就叫不爱了。甚至于传说中还有不想在一起但却永远深爱彼此的现象。这个听上去美丽、复杂又荒诞的事物究竟是什么呢?
在男女情爱上的狭义解释,“爱”就是激素对身体产生的刺激作用。
当一对男女坠入爱河,他们身体会分泌出三种主要激素:苯基乙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都属于兴奋剂范畴。
苯基乙胺可以令人高度亢奋,平时寡言少语的人也能变得爱说爱笑,胆量勇气倍增。
小鹿乱撞的心跳感觉来自去甲肾上腺素,能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
多巴胺大众更加熟知,它能迅速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坠入爱河的人在这三种“猛药”的攻伐下,很快就会不知天地为何物。尤其是压抑已久的人,长期的抑制、挫败会阻断激素分泌的通路,一旦打开迸发的情感会更加炙热。
不要简单地以为这种感觉有多美好,享受愉悦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则是丧失理性,丧失对自己的支配力和判断力。所以有人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任何丧失自我支配的情况都是一个人站在悬崖边的时候。
再者,这三种激素作用很快就会消散。苯基乙胺的作用通常在6个月到3年;去甲肾上腺素随年龄衰减,你会发现小鹿撞那么两次就再也不出现了;多巴胺更是随生随灭,刺激性的快感用不了多久就没了,然后就会陷入空虚,还得继续追求。
如果以此来定义爱,那么爱也太过肤浅。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这种激情,但它又着实短暂,充满不确定性。有些人拼命追求这种快感,换伴侣像换衣服,感觉一消失就立刻找新的。然后口口声声说“依然相信爱情”。当然如果以此定义“爱”,爱就必定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终点,只有下一站。
那么如何才能让感情长久呢?人体还会分泌一种激素叫做内啡肽,被称为“婚姻激素”。内啡肽像是一种人体补偿,它会在人持续专注做一段辛苦的事情之后释放,作用时间很长,不会很快衰减。比如运动、瑜伽、静坐,吃辣椒,以及劳作。在内啡肽的作用下人会感受到神清气爽,也能成瘾。
有人说情侣想要感情长久就要在多巴胺消退之前产生内啡肽。也就是说他们至少要有一些耐性,肯于彼此磨合。因为即便爱得如胶似漆,生活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他们能借着激情拿出更多的耐心多解决些矛盾,更多地参与彼此生活,不局限于享受快感,适当为对方解决些问题,就有助于内啡肽的形成。
这样看来,人们常说结婚前彼此要多磨合是有道理的,不仅仅为了给未来扫清障碍,也是为了发展出更长远的感觉。但前提是得有耐心和想要长久的打算。
算来算去本以为完全感性的恋爱画了个圈又回到理性,理性本身也是促成更最佳感受的一部分。
但是无论如何激素反应都只是停留在感受上,不同性格不同境遇的人激素分泌形式不同,多寡不同,凭感觉生活远远达到不了我们想要的状态。爱不能以某种感觉来定义。
“爱”的本质也不应该仅停留在一种自我获得的感受上,否则它就只与自己有关,甚至可以不靠他人而存在。试想,如果我们注射了某一种激素,爱的感受马上就有了,可以没有伴侣就能获得。那么我们所说的“爱情”又从何谈起呢?
我们说的爱一个人很容易简单地定义为“对别人好”,可是“好”也只是形容,依然停留在感觉上。如果全力满足对方算好,肯定不足以定义爱,如果对方做了错误的事情呢?事事苛责也绝对不是爱。
爱,毫无疑问是一种关系,限定了我们如何对待外界,如何对待他人,乃至如何对待世界万物。但根本的出发点却是如何对待我们自己。这个出发点正确,向外的辐射也就能时时得到正确指导。
所以“爱”根本上讲是一种自我管理。
所有的“非爱行为”,比如支配、无视他人、迫害、吝啬等等,都来自对自我的过分关注。比如一个人想要支配别人,也许他会以各种名义,看上去是要为别人排忧解困,但最后的效果却给别人添了无妄之灾,还要堂而皇之地希望得到感谢。背后的动因是想释放自己的号召力,从而让自己得到关注。实际上这是一种自大行为,当然不是爱。
如果他没有过分关注自我,把眼光多放在事情上,就一定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事情的结果一定会皆大欢喜。
人越关注自我就越难与外界达成爱的关系,我们说的“大爱无疆”就是彻底抛弃狭隘自我的结果。
可是话说回来了,自我是生存的基础,不关注自我难道不生存了?人类社会又如此复杂,如果我们彻底抛弃自我,又靠什么行事?如果事事屈就别人,如果别人有错呢?
既然“非爱”是自我膨胀,我们只要限制了自我膨胀就能达到爱的初衷,这样既可以自我修行,又不会置我们于险境。
自我膨胀会直接导致两种情节——自夸和嫉妒。
这个很好理解,现实中不难发现,凡是自以为是的人都喜欢以各种形式夸夸其谈,对影响自己优越感的个体极力打压排斥。有些人虽然嘴上谦虚,但心里自大,有些人虽然不直接夸自己,但干的都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事,这不是光靠几句自谦的话能遮掩的。
还有些人虽然没有自夸的表象,但眼光时时刻刻只能放在自己身上,对他人根本无视,这其实也是一种自夸。
如此这个逻辑关系可以串联起来,想要做到“爱”就必须制止自我的膨胀,想要制止自我膨胀就要从限制自夸和嫉妒开始。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所谓“爱”就是不自夸和不嫉妒。
为什么不是互相帮助之类呢?因为给予未必都出自于爱,真诚与否也难断定。比如一些施助其实是来自虚荣心,再比如有些人喜欢请客吃饭,但为别人提供食物只是宣示权力的表现。
但如果我们首先做到不自夸,不嫉妒就能有效地管理自己行为的初衷。我们太容易关注自我,以至于经常超出正常需求。而爱更多的是关注他人,管理好这两点就很容易把关注从自身转移到他人上。而且这样做对自己有益无损,我们不会因为不自夸或者不嫉妒别人而吃亏。如果我们把爱简单地以“牺牲”来定义,那么一定会有大量的人被利用,他们的利益受损难道就是爱了?道德绑架最终只能成就非道德。
如果以真诚待人,不管是小情小爱还是无疆大爱本质上没有区别。在婚恋当中我们探讨的一切完全适用。如果我们弄不清爱的真谛很有可能把彼此关系变成一场满足自我的游戏。
某女同事喜欢上了公司的一位男生,明里暗里的示爱,甚至还会争风吃醋,这该是爱得很深了。按理说喜欢一个人,看到他有所成就应该高兴,但是一遇到竞争关系她却把爱慕全抛到脑后。领导很看重男生的能力,委以重任,正巧女生能力也不错,她很不满意领导把她的位置排在男生之后,甚至明着跟他争。男生其实知道她喜欢自己,可是他怎么敢接受一个与自己有敌意的人呢?
如果这位女生能意识到用谁不用谁是领导的事,那么也就不会那么专注自己的得失,她所要的“得”显然超出了她的掌控。
有些人结婚要找地位高的,赚钱多的,但是结婚之后却介意对方赚得比自己多。如此矛盾的情绪,其实从一开始就种下。如果只看中地位、收入,其实无非就是想成就自己。等得到了对方,这个好处也就得到了,别人会高看一眼。这时候那个高自己一头的伴侣反而变成了压自己一头的人,自我意识本来就强,怎么可能承受压制?
反面的例子也有。不管对错一味屈就,除了那些委曲求全的之外,多数都是抱着一个想法,只要是我的就必定完美无缺。本质上就是一种自夸。
说来说去,真正的爱其实归结为适当放下自我执念,做正确的事情。如此难以定义是因为我们说的爱在自然界并不存在。自然界中有母性,有情欲,也有群体互助,但是都不持续都不稳定,都处在各种激素支配之下。这些情节只有通过我们的大脑思考才能准确支配行为。
真正爱的能力不是天然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获得,所以恋爱结婚也是一种修行,我们可以借助彼此达到真正爱的境界,生理上的爱人可以变成精神上的爱人。伴侣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我们爱的人之一,也是自我升华的依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