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拜读朱以撒老师的《俯仰之间》,本想从中找寻一些具体的笔法,到头来满是感性的领悟,或许这就是最大的“笔法”吧。笔法在古人的碑帖中,笔法在大自然中,笔法在经史子集中,更在每个书法爱好者的心中。“计黑当白”的结构理论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只知道写字,或许永远写不出好字来,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综合文化修养才能在书法上取得突破。
(二)
以前临帖不管怎么临都收获甚微,临碑一年骨架不知道换了几次,不敢随意评论碑帖的优劣,或者碑是得其神,帖是得其形。当脱离了一层的“重”以后,写出来的字,就能体现出个人的精神状态或者性格,“字如其人”就是通过字中“气”体现出来。在此过程中,不管你临摹谁的碑帖都会沾染上作者的气韵。由于每个人的进步速度不一样,在能体现出自己的气韵之后的几个月内,将到达“全面控制毛笔”的层次。这个层次的感觉就是,你能随心所欲的控制毛笔,可大可小,可方可圆,全看你的意念。到了这个阶段之后就应该马上去练习《峄山碑》《白氏草堂记》,在这里你的基本功将得到升华,控笔能力进一步提高。本人到达这个阶段后一头埋进“秦汉瓦当”和《王建之墓志》《白氏草堂记》。
(三)
在笔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字中内白与外白更加明显,这时候如果用心读帖,除了笔法能了然于胸之外,更重要的是,时间长了,不用看字帖,在心中就可以判别出一笔一划在哪里下笔更好。除了唐代的楷书有一套自己严密的间架结构理论外,其他书体基本上都是没有的。清代黄元某写了《间架结构二十四法》那也只是针对明代以来的馆阁体而言。书法如果有结构的话,那么就是“阴阳”中国历代书法家无不在追求白纸与黑字之间的平衡点,这就是“阴阳”,只有阴阳统一了,字也就正了。
(四)
《定本》最接近《兰亭集序》真迹,现存《神龙本》《褚遂良摩本》等都失去了原帖的风味。东晋作为隶书向楷书、行书转变的重要阶段, 早期行书笔法中还好有许多隶书甚至篆书的笔法。纵观同时代的《宣示表》《急就章》《出师颂》《平复帖》其中都还有大量的隶书笔法,王羲之纵然一代大家,但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时代的运笔方法。而《定本兰亭》运笔风格与同时代相符,其中含有许多隶书的笔法。再者《定本兰亭》相传是欧阳询所刻。这就更能说明《定本兰亭》最接近原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