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哲思】

【阅读·哲思】

作者: 挹洗俏月 | 来源:发表于2023-04-26 21:02 被阅读0次

    日期:2023.4.27癸卯年 三月初八 星期四

    备注:Day530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道商范蠡》之《没有伍子胥,就没有陶朱公》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李海波

    名言佳句:成功的人生贵在选择,千秋的功名在于遇合。



    内容: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遇到对手时,首先应认清他。范蠡与文种经过了解,总结出伍子胥的”七大”特征。就是有大智、历大难、怀大仇、效大忠、建大功、尽大孝、惹大非。

    伍子胥的大智体现在生死关头的决策力,以及对潜在事件洞若观火的预见力。在随父伍奢镇守城父时也曾得到老子的指点,但随着费无极的挑唆,身为太子建老师的伍奢也被楚平王囚禁,这也是改变伍子胥命运的节点。

    伍子胥有张弓拒捕、反叛独立的一面,也有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的一面。作为一个有丰富人生经历和阅历的人,伍子胥绝对是一个吃得起苦、受得了罪的可怕对手。

    为了复仇,伍子胥不再简单和透彻。他可以极其敏感而智慧超人,也可以异常迟钝而迷昧不清,他的性格和历史身影变得复杂起来。由于复仇心切,伍子胥无视吴大夫被离“伯嚭为人,鹰视虎步,本性贪佞,专功而擅杀。”的建议将伯嚭推荐给阖闾,并任命他为大夫,让他与伍子胥一起图谋国事。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谁也无法料到伯嚭在后来成为伍子胥的克星。

    虽然伍子胥在吴国和吴王的立场是大忠之臣,站在楚国和楚王的立场,伍子胥又变成了大不忠之人。但他的是非功过却得到了时人和历代史书作者的广泛理解。为何他们对伍子胥背叛楚国的行为如此宽容呢?

    伍子胥对于阖闾的感情,既有“士为知己者死’的简单纯粹,也有全力付出竭诚尽忠的股东心态和合伙人情结。对于阖闾的需求伍子胥总是使命必达。

    太史公在《史记》中评价道:“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伍子胥为解心头之恨请求吴王准许自己掘楚平王之墓并鞭尸,但他又让吴兵拆楚室室庙,妻宫室女,寝大夫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虽孙武极力劝阻,但在伍子胥的坚持下,吴王根本不听。被逼上绝境的楚人自发组织起来,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竟夜三败吴人,将吴军赶出国境,使得楚国成功复兴。

    在孙武的价值观里,“主孰有道”是选择老板的首选项,既然吴国君臣在破楚后的所为与他内心坚持的标准差距太大,公元前503年,孙武以回国探亲为由,功成身退,隐遁山林。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若说性格决定命运的话,伍子胥那偏激执着、正直无曲、锋芒露、刚强躁烈的强势性格,将是他自己无法战胜的天然敌人。

    其一,伍子胥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保国而不知保身,只善于图敌而不善于避祸。

    其二,伍子胥性格暴烈急躁,没有清静之心。

    其三,伍子胥虽谋略高超,但刚直强势,善谋而不善言。

    其四,吴国的臣僚团队看似强势组合,但表面和谐,内在真的表里如一吗?

    伍子胥因仇恨冲昏头脑更是无暇领悟老子“尊道贵德,以德报怨,清静无为,功成身退”的思想精髓,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的最大遗憾。

    如果自己对手太强,无一丝破绽,无一线生机,则不可谋。如果自己的对手太弱,无一处挑战,无一毫功用,同样不值得深谋。其实,真正的对手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内心的影子。与对手并肩,就是要与自己的内心同行,不断超越今天,创造未来。

    范蠡文种这段日子在吴国的神秘行径也引起了吴国“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越绝书》称:“二人以为胥在,无所关其辞”。大智大迷、大忠大恶、大功大过的“善恶交织体”伍子胥,已经不在乎这些琐碎细节了。

    启示:恐惧和愤怒会让人做出一些看似疯狂的决定,就像为了热度故意夸大渲染一件事。这在现今的社会虽司空见惯,但热度事件本身偶尔也会脱离真实从而蒙蔽世人。

    今人为博取关注故意引发共情从而达到愚弄世人的目的和伍子胥为父报仇不同,虽然他被愤恨蒙蔽做出了错误决定,但他的行为在当时是正义的。

    我们站在现代社会的视角看待古人的行为、思想必须要考虑到当时社会的现状和风俗。

    几千年来,人们把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所以古代通常把家放在国前面,因而,春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对复仇尽孝的概念,是高于对诸侯国主的忠诚的。

    在复仇的驱使下,伍子胥不免陷入一种怪圈,他自己感知不到,别人也无法助他脱困。

    若当时能有老子这样的良师在侧,时时指点,那么伍子胥的心中定不会积攒这许多的哀怨之气,更不会仅是为了有共同的敌人就向吴王阖闾推荐伯嚭为自己的猪队友。

    伍子胥最大的问题是停不下来,静不下来,也无法安住当下。如果放到现在,当时复仇状态下的他应该属于躁郁症,就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塔拉的父亲一样的问题。

    在过昭关时伍子胥忧心如焚一夜白发,这说明他当时心中有恐惧忧愤更有不甘,可人的心需要在安静安定的状态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可惜伍子胥身边没有人能给做出分析,他只能一个人在苦海中泅渡。

    有些时候,一些事情并非必须要坚持下去,复仇也要在理智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最好能全身而退,若不能,也要为逝去的家人保重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哲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tb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