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在9月25日上映,让等了八个月的观众终于见到它了。对中国人来说,“中国女孩”是一个象征,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国家荣誉的象征。
此次,《夺冠》的上映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以郎平为代表的的中国女排精神,女排五连冠是一代人最骄傲的记忆。
陈可辛导演为呈现女排40年的辉煌时光,特地让巩俐担任郎平的角色。她演绎了女排夺冠顽强奋斗、勇敢拼搏的精神,更把现代独自、自信、有修养的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1、你不用成为别人,你只要成为自己
郎平曾经带领女排夺取世界冠军,现在为继续发扬女排精神,传授女排经验,依然在国家女排队奉献自己的每一分汗水。
“你不用成为别人,你只要成为你自己”。这句话是郎平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时候,发给运动员朱婷的一句话,鼓励她沉住气,做好自己就可以。
而朱婷是郎平最喜爱的弟子,关系胜似母女。平时对她也格外照顾,有一次郎平问朱婷:你为什么打球,朱婷回答:为爸妈,郎平又说: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是为什么?朱婷回答是:为我自己。
处于人生迷茫时刻的朱婷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好像学生上学一样,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放学,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只是觉得我应该这么做。
但当被人问的时候,你也回答不出来,因为你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而郎平接下来的话点醒了朱婷,你要成为你自己,不是成为别人。别人永远无法代替你去做任何事情,所以成为自己,为自己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郎平的这句话,不仅仅是送给朱婷的,更是送给中国所有女性,你首先得成为你自己,其次才是母亲、妻子、儿女.......等其他各种身份。
2、活生生把目标变成了梦想,自欺欺人。
记得电影中黄渤给那些虽已是国家队的一员,但仍旧找不到打球动力的队员们说了这样一段直戳人心的话。
黄渤指着漳州训练场的墙壁说:
看到没有,这个墙上每一个球印,就是以前那些老女排队员一个球一个球给凿出来的。
那时候我们打球是什么都没有,但我们心里面有这个。
现在你们什么都有了,但是不是有时候这个找不到了。
看着墙上那一个个坑,我想,黄渤嘴里的“这个”应该是指对排球的无比热爱与女排精神。
“什么都有了,但心里没有排球。”这是郎平在接手中国女排后,对当时女排队员状态得出的结论。
郎平在给队员的问卷调查里,有一个“你们爱不爱排球”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人回答。
当她问你们真的爱排球吗?
竟然有队员举手说,自己不爱排球,于是这个队员选择离开了排球队。
能进国家队想必这名队员一定有着不错的先天条件与专业能力,可即使这样高水平的国家队队员,也有目标不明确,没有动力的时候。
3、坚持所热爱的一切,便是成为自己
看到郎平这么说的时候,我心中感慨良多。尤其是处在30左右的女性更是如此。我,一个28岁的平凡女性,和很多同龄的女性一样,在这个似乎只是因为年龄该结婚生子的阶段,外界所有人都认为我就该找个稳定的工作过日子......
而现实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了我们,让我的前途一片迷茫。
郎平接受国家队的时候,对女排队员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真的爱排球吗?”这彻底点醒了我。
在女排参加比赛是因为在国家队,有保障是一份很不错的职业。因为这份“保障”而参加女排,却忘记自己为什么会参加女排,仔细想想只不过是自己束缚了自己。
对于国家女排是如此,对于铁饭碗公务员是如此,对于教师职业是如此......如果你说,你需要一个契机来点醒你,那么我想问,当下,当下“三十而已”的你,还不足以吗?
郎平用一生来为我们证明了这件事:
没有一个人与生俱来就天赋异禀,能够步步开启奇迹。但是,人一定要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为之去努力,才能不丢失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女性也不用非要成为谁的妻子,谁的母亲,不要被婚姻或者其他事情框柱自己,无论已婚未婚,只要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并为之去努力,就可以成为你自己。
4、相遇品硕,做有修为的自己
女人在30岁左右会面临各种问题,工作、催婚、生娃、皮肤衰老等问题。而品硕的创始人,刘一菡,一位从形体、神韵、沟通等方面培养自己,让30岁的她找到自己的目标所在,乘风破浪,成功地带领了无数女性做回自己的平凡女性。
刘一菡女士清楚地意识到:爱情,金钱,事业,家庭,想得到更多,想不努力就过上公主般的日子是不切实际的“梦想”。但想是无罪的,无可厚非的,想,是修为意识觉醒的萌芽。
而从古至今,在东方文明中,女性社会地位和角色都是通过修为来决定的。
修为是什么?都有哪些层次?为什么要有修为?身体不是皮囊,是品相品位,甚至是自己的筹码。品硕要做的,就是帮助所有女性修形、修礼、修心,增加女性攫取命运的筹码。
其独创的【东方女性修为体系】,将和我们一起探讨影响一生的思维话题,通过四大类专业课程,提升女性在形体、礼仪、以及创业能力方面的修为。
“不鼓动你做大女人,不煽动你做女强人, 而是教会你做个有修为的女人。”这是刘一菡女士的创业理念,更是品硕的坚持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