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qíng]布,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汉朝建立后封淮南王,却于前196年起兵反汉,因谋反罪被杀,成为三位名将中最后一个被干掉的人。
话说这黥布谋反还有点委屈,这位老哥也不是想主动谋反,奈何在自己前面韩信、彭越都被干掉了。而他们仨功劳相同,不分上下,前两位都没躲过的“卸磨杀驴”,让他觉得马上要轮到自己了。因此便提前准备了兵马,以备不时之需。
可偏偏应该自己的兵马在暗,刘邦的举动在明,作为保命筹码的举动,却因被内部人捅出去了,反而在朝廷看来,是他主动造反的。
说起来,这事挺乌龙的。黥布所爱的宠姬生病了,到医生家看病,结果与医生住对门的贲赫买通了医生,在医生家和宠姬喝酒。黥布知道了,想抓他,贲赫就直接逃到了长安。黥布害怕自己的计划已经被刘邦知道,就干脆反了。本是保命的举动,直接导致了他最后丧命。
但是因为爱妾的乌龙事件谋反还不是最可气,最可气的是朝廷没把他当回事,料定他成不了事。也就是我们要说的“黥布谋反,必出下策”。
得知黥布谋反,刘邦就问薛公的意见。薛公回答,有韩信彭越的前因在,他谋反一点也不稀奇。但是如果他出上计,那么山东的土地就不是汉朝的了;如果出中计,胜败未可知;如果是下计,就不足为惧了。
那么何为上中下计呢?
在薛公的谋篇布局里,上计是谋形,先取吴楚,再取齐鲁,联燕赵,从大格局上谋划,由这几地构成一个稳定的格局,在汉朝的土地上掏出一块来,汉朝再想夺回来就很困难了。
中计则谋势,即先取吴楚,并韩魏,目的是占据粮仓和有利地势,这样双方对峙真打起来,胜败对半分。
最后下计则是谋情,不谈其他,个人安危最重要,取吴和下蔡两地,重兵守越,自己逃到长沙。
而薛公料定黥布是个眼皮子浅的人,必定会出下策。
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
要得出这种推论也不难,看看黥布过往的经历就知道了。
黥布原名叫英布,年轻时犯了法受黥刑,到骊山成为囚徒。期间结识了一些豪杰,就带着他们逃跑。这时候恰好赶上陈胜起义,黥布前去投奔,成了反秦大军中的一员。而等到陈胜被灭,黥布又去投奔了气势更盛的项梁。再而后,当楚汉相争之时,恰巧其与项羽嫌隙,便在刘邦的劝说下再次背楚投汉,成了刘邦的将军。
可以说,黥布能发展起来,除了个人能力外更是借了几波大势,而大势本身并不是他主动选择的,更像是走一步看一步,恰好获利的投机行为。他没有什么家国天下的抱负,也没有大格局的谋篇布局,黥布一切的思考都是基于当下更好的活着。所以,别人眼中的上中下策在他这跟本不存在。自己的命最重要,所以他的选择就必然是下策,好与坏不由他决定。
其实这种现象生活中也挺常见的。很多老板可能遇到一个机会就发展起来的。但问题往往在于,初始发展很快,但想要拓展规模,就怎么也发展不起来,没有机会再推一把,就会一直卡在瓶颈期,把公司拖垮。
个人发展也一样,很多人蹭着机会往前发展,有机会就抓住,看似是好事,但在这样的发展方式中,你的发展路径并不可控,一旦机会不再光临你呢。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职员在同一家公司一直都有很好的发展机会,他就会顺着公司需要的方向定制化发展,能力属性与公司完全match,可一旦他想换个工作,会发现自己的能力配置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吻合,他可能拿不到和原公司一样的薪资水平。
这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弊端,能全心全意投入当下的事情当然好,但也要时刻知道自己在大环境中的位置,对机会做出主动的选择。
黥布就输在这一点,一路走来靠的便宜行事,不具备战略布局眼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以,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让你逆风翻盘,宏观的选择也很重要,战场不局限于战场,很多时候输赢在比赛前就定好了。没有“主动选择”思维的人,注定成为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