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发布《青少年蓝皮书》,蓝皮书采取儿童参与式调研,整理出了“孩子最不喜欢家长说的5句话”:
——催促学习:快去学习/快写作业;
——同龄比较: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
——娱乐限制:不许看手机/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
——直接否定:真没用/笨;
——其他: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命令式的语气、充满压迫感的比较、严厉的语言打击......看到这些投票后,很多父母沉默了!
为什么自己明明是出于关心孩子的目的,说出来的话,到了嘴边却就变成了一句句刺向孩子幼小心灵的冷言冷语?
这个热搜热度高居不下,实则是父母们泼了一盆冷水:这种“打击式”的无效教育,我们还要走多远?
这条新闻发布出来后,不少网友也纷纷留言,被这五句话戳痛的不知有多少人。即使长大成人,但童年的创伤还未曾痊愈!
生活中,不少家长评价孩子时总是充满各种消极词汇,“笨”、“蠢”、“没用”成了最常见的标签。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听到爸爸妈妈说你“很笨”,会作何感想呢?
大概很难受吧,毕竟父母是自己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即使自己用功了、努力了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与表扬,似乎就没有继续努力的必要了!
这就是孩子最常见的心理想法,同时孩子也会在家长经常性打压下变得自卑、敏感,封闭自己内心,渐渐不愿于他人交流!
其实,总是说孩子笨的家长,才是最无知的人。没有孩子是天生的笨,只是家长没有用对教育方法,或者走错了方向,才白白错过了启蒙时机,让孩子无法得到最好的教育和发展!
不要一再打击孩子的自信,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开始封闭自己,自我封闭才真的会让孩子变笨。
01
在此之前,综艺《少年说》的一个片段就曾引发热议。
一个小女孩哭着大声控诉妈妈:“你怎么老是那我和别人比,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但母亲却认为,打击你是为了防止你的骄傲自满!
Emmmm……家长还有这等操作???
小芽认为,孩子如果一直处在被比较、被否定,不断地被打击环境下,只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这会让她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放弃学习,与父母对着干,做一个“坏孩子”!
在孩子眼里,无论自己好与坏,父母应该都是最支持自己的,但事实上大部分中国父母只会用打击的方式来鞭策孩子的学习动力,用“谁谁谁比你强”话语来激起孩子的好斗之心,其实这种方式不仅不会让孩子有好斗之心,还会让她越来越讨厌与她做比较的孩子!
小芽觉得,在孩子的世界里,虽然玩耍永远会排在第一位,但如果家长有着自然而正确的教育方式,孩子也会有自觉之心,什么时间可以玩,什么时间去学习才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也希望每位家长改变催促式教育,把生活还给孩子,让他们适应自己的节奏。
02
在这次的话题评论中,有一位网友的补充也获得众多网友点赞。这一句可能让很多父母心酸的话便是:孩子,都是为你好!
之前,看过有一部名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纪录片,完全揭露了家庭教育中最可怕的真相,其中一个关于遥控器的故事最为触目惊心!
妈妈掌握了控制孩子的遥控器,只要孩子考得不好、没做对事情、不能让她满意,她就按“重播”,让孩子重新度过那一天,直到他修正了错误。
不堪重负的孩子最终选择了自杀,可妈妈依然能让他重新回到自杀的前一天,孩子经历了无数次痛苦的自杀,终于妥协。
这个妈妈一直对孩子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却也一直在做伤害孩子的事情。
“为了你”是多少家长冠冕堂皇的话语,他们坚信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孩子听话做了才是懂事的,才对得起自己的良苦用心。
可在这“言语胁迫”的过程中,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已经演变成控制,以爱之名,却行伤害之实。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骨肉亲情,我们无法否定,但两代人之间存在的代沟与隔阂也确实存在。
我们以为对孩子好的,却未必真的适合孩子,如果强逼他们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03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说,而是你怎么去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所以家长的行为,孩子都看在眼里,根本不需要做无为的唠叨!
聪明的父母,不是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奴隶,一边做一边抱怨。而是过好自己的生活,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榜样,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孩子!
家长不是孩子的“牺牲者”,不要把自己的想法与要求都说给孩子,给孩子话语权,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渴望被重视和尊重,不要以一个“独裁者”的方式要求孩子的一切!
亲子关系并没有那么难,只是谁都想要对方更好,所以有时就会变得偏激。
少说多做,给孩子一些空间,也给自己一些余地,不仅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培养,也对孩子的个人发展有更大的好处。扔掉手中那一把“独裁者”的剑,因为它不仅刺伤了孩子,也破坏了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