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过一句话:一个人不跟他玩,可能是那个人的原因,一群人不跟他玩,可能就是他的原因。
《共赢》这本书中也提到了这个观点,取名为“鲍勃法则”:当鲍勃跟每个人都有问题时,鲍勃就是问题所在。跟上文意思大同小异。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小学时期的我,要好的朋友纷纷与我绝交的事情。
可我还不知原因出在哪儿,以至于出来工作之后每每遇到问我为什么总是独来独往时以受害者心态可怜的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朋友,可能是我的问题吧!”当时只是自嘲,没曾想事实还真是这样。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让别人敬我远之。
1.把问题推卸到对方身上
当时跟朋友闹矛盾后面互相不理睬,让我在几年内都缓不过来,与同学谈起那件事都是一副大概是她们的错而我什么也没做的样子。
事实上我确实是什么也没做,我没有真正的自己,过得糊里糊涂的,让人跟我做朋友时,都不知道那是不是我。
2.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
我一直以受害者自居,完全没有意识到我身上那些不讨喜的缺点正是这份关系的阻碍者。
受害者心理会让人觉得,自己很可怜,并且这些可怜是由别人造成的,把自己撇清,但是又受这种心理无法摆脱。
3.只关心问题而不是关系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在关心为什么别人不做我的朋友,而不是去关心朋友之间的关系。
别跟鲍勃做朋友,而以前的我就是那个鲍勃。
当我真正意识到,在那段绝交的关系中,我其实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关系时,我是痛苦且羞愧的。
我在与他人诉说关系时,只是在下意识寻求关注及他人的同情来获得某些让我产生满足的东西,巩固我受害者的地位,无视自己的错误为自己找了个借口。
还常常陷入其中,为此苦恼。
但当有意识有能时,鲍勃法则就不灵了。我发现了问题的重点,且去分析并解决它,使它不再成为困扰我的东西,于是我重获朋友。
过去那些自大自私的鲍勃我抹杀不了,但是我可以做一个与他人建立了良好的社交关系的鲍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