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封城第九天,疫情控制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人们的关注点逐渐从各省疫情发展状况转移到专家对疫情结束的预测。
从疫情开始扩散到现在,人们的心情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从恐慌到紧张再到如今的略显麻木,可唯一不变的是对“武汉”“武汉人”“鄂A”这些字眼的敏感。
1.我们的敌人是病毒
打开手机,各个微信群里转发的是不同地方对武汉返乡人员、家庭的隔离措施,小到通告提醒,大到拉横幅、拦截鄂A车辆,更有甚者直接采取强制措施在武汉返乡人员家门口堆土堆沙。
当然,我相信,这是我们为防止疫情扩散的无奈之举,可让人不能理解的是网络上那么多人对于武汉返乡人员的语言暴力。
在全国各地人民为武汉捐款捐物之时,在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灾难之时,总不乏一些奇怪的声音:“都怪那些逃离武汉的人,回来干嘛呀,只怕病毒感染者太少吗?”“远离武汉人,远离病毒”……更有言辞激烈者恶语相向。
他们似乎都忘了,武汉人也是中国人,在这场战役中,我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武汉人,更不是武汉返乡人员。
点开微博,他们似乎开启自动筛选功能,他们看到的只是武汉新增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因与武汉人或武汉返乡人接触发生感染的事例……一看到这些,便如键盘侠附体,网络喷子上身,仿佛抨击、抱怨就可以让病毒消失。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我们打响这次防疫战的口号,可它绝不是告诉我们“武汉=病毒”
2.借公共利益之名满足口舌之快,
除了伤害,并无意义
青青,我的表姐,湖北人,因工作居住武汉已有七年之久,但每次过年都要回老家与家人团圆。
前几天,她给我发了一条消息:回家后,我自行隔离,每天量体温记录身体状况,至今一切正常,却也成了家庭群里不敢出声的人,现在武汉对很多人来说就像炸弹,武汉返乡人员就是千古罪人。
我能听出她话里的无奈,刚回家没多久,她本打算把从武汉带回家的土鸡汤送给叔叔伯伯,可是迫于隔离中,也没送去,就发了视频给叔叔伯伯,但竟然没一个人理她,婶子给她爸打电话,特意交代,不要跟她一起吃饭,不能跟她说话,一定记着要让她用一次性碗筷……
她开玩笑似的说:“知道可能是关心,但总感觉自己就是病毒,我都不敢翻微博,怕发个动态就莫名被人肉了。”
而那些语言暴力真的是关心吗?借着关心公共利益之名满足个人一时的口舌之快,这种自私更令人发指,并且像青青婶子那样的人大有人在,因为自己的恐惧,把情绪转嫁到身边的武汉人身上,这种“巨婴”行为或许可以理解,但绝不值得被提倡。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韩国的灾难电影《流感》再度火了起来,豆瓣网上一影评作者发文感叹:武汉肺炎所发生的故事,在韩影《流感》中就出现过了。灾难可怕,但透过灾难映射出的人性中的自私更可怕。电影中随着疫情的加剧,盆塘以外的人们的自保意识越来越浓,支持封锁盆塘的人从原来的35%一夜之间上升到96%,当然,我们不用做这样的选择,因为国家通过科学判断已经做出了最正确的抉择,可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值得思考的是:封锁武汉之后,你我是否有必要再因强烈的自保意识或无聊的口舌之快去用语言抨击武汉人及武汉返乡人员?因语言暴力对武汉造成的污蔑及对武汉人造成的名誉伤害又由谁来弥补?
灾难面前,人心最冷,人心也最暖。
“武汉,加油!”
“武汉同胞,打胜防疫战,我们再相逢!”
“你们好好保护自己,隔离在家,我们手机联系。”
……
有语言泄愤的人,可更多的是鼓励关怀的声音,我们虽不拥有超能力,可在互联网世界,我们拥有隔空传递爱的能力,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不添乱,不作恶,传递爱,杜绝语言暴力,这场灾难我们必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