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知识都是阅读而来。所以小孩子所有的学习能力中。阅读能力是第一位的。课堂上的教学是老师通过语音的方式传输的。在某处程度上是老师消化掉直接反哺给学生。孩子获取的是知识本身。而不见得是学习能力。所以与课堂相对应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孩子的阅读能力。因为后天我们不可能教孩子一辈子。他必须学会自主的去寻找知识。未来的社会,瞬息万变。对于知识的要求会更高。知识的更新率也更高。所以孩子的阅读能力是第一位的。
阅读由易入难。重点养成的是习惯。一开始不要难度太高。让他们总感觉自己能轻松胜任。随着阅读量的加大。孩子累积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这会更加促进他有阅读的兴趣。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孩子。阅读一本新书的时候,俘获知识的概率更高。所以读书越多的孩子越喜欢读书。他也就更有成就感。
要多跟孩子讲一些书中的内容。父母要会讲故事。父母讲了更多的故事。孩子才会对书中的内容更有兴趣。这就决定了父母也要读书。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父母不愿读书。而且想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言教不如身教。所以改变从父母身上的习惯开始。
父母都忙着在赚钱。所以很容易把教育工作变成了靠花钱来解决。帮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想想看,父母是做生意的,孩子有可能成为钢琴家吗?或者成为画家吗?可以说概率非常小。孩子最重要的行为是模仿。如果父母经常打麻将喝酒。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也是一样。教育本身的问题不是靠花钱来解决的。那必须是亲力亲为的。影响孩子。
各种兴趣班。收了家长的钱。一定要想给家长看到花钱买来的效果。所以更多的是让孩子掌握某几个明显的技能。表演给家长看。用以证明家长花钱花的值。岂不知家长获取的只是你愿意看到的效果。孩子损失的那些东西,家长根本就看不到。所以很多时候,教育变成了花钱大比拼。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益处。
对于兴趣班孩子有可以报,没有就不勉强。或者什么东西都让他们浅尝辄止。这样为孩子提供了将来可以选择的可能。比如现在钢琴画画。可以多让他们接触一下。他们可能现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不喜欢。等有一天突然喜欢的话。再去根据他的需要去报培训班。如果你不让他见识,那可能他永远不知道自己喜欢画画,或者弹钢琴。父母所能做的。给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去学习。
另外最大的建议。不要留太多课外作业。孩子考出好成绩,重要的是通过重复练习。重复练习恰恰是抹杀孩子对知识兴趣的罪魁祸首。阻挡他们对知识天生的兴趣。孩子可能通过重复练习考出好成绩。但是这种。孩子学到的是外向型的。即,考出好成绩,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还有同学的羡慕。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兴趣 ,内在的奖励机制 ,从知识本身获取乐趣。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为他的知识是通过外在的奖励机制。而不是内在奖励机制导致的自我消化。
孩子获取知识是好事。但是变成了获取知识比赛就成了坏事。就比如吃饭是个好事 ,但吃饭比赛,就成了坏事。
学校里的教育更多的是标准化的教育。而家长的教育 ,必须根据学生特性进行着重培养。中国有句古话叫知子莫如父。作为家长,必须了解自己孩子特性。进行长板理论指导下的特长教育。这才满足了教育的根本因材施教要求。这样子跟学校的标准化教育形成呼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