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生而为人,本自孤独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哲学家思考范畴里的一个要项,也是文学家不断书写的恒久篇章。可是,始终没有人能够将别人正确地指引,就像小马过河一样,每个人生下来,都只有独个儿去走上一遭,才能真正明白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余华娓娓道来的故事里,这个名叫福贵的富家子弟在年轻的时候显然是不懂得活着的意义的,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他胡作非为地败光了家业,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忍辱负重地为了他活了下来,妻子却因其种种恶劣行迹弃家离去……说实话,富贵时期大尾巴狼式的福贵是让人尤为讨厌的,可是作者以一个老人的口吻来回顾自己的年少轻狂,不但让人讨厌不起来,反到让人感受到那种无声且无奈的心酸与惭悔之时,对于人性的真实生出了许多包容来。
当年老的福贵回忆完了自己的荒唐经历,那么按理说接下来就是主人公经历了挫折,是到了痛定思痛的时刻了,是到了反思自己家破人亡的过程从而卧薪尝胆,触底反弹的时刻了,是到了十八般开挂后的各种逆袭时刻了,然而,很让人失望,越往下读,才越发现,对于毅然决然地改过自新的徐福贵来说,这人生开篇而来的失败与悲戚,对于他漫长而晦暗的一生来说,不过是一味引子罢了,真正强劲的猛药,一剂一剂的,都还在慢慢地等他来熬。
我排了一下时间表,福贵大约出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人民公社以及文化大革命这几个历史的重大时期,作者没有把社会背景铺排开来写,很多大时期的大事件甚至都没有带过一笔,可是主人公的命运却从来不能和时代分离,但凡在这几个极端时期活着的人,他的故事哪里能够像普通的励志小说那样,只要勤劳善良有信念,就一定能够创造自己的生活呢?作者笔下的徐福贵不是乱世中的英雄,自有传奇,他只是万千普通人中一个,被时代的浪潮无情拍打,生死和命运,永远不能被自己左右。
能够被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呢?活下来的每一天能看到的希望是些什么?作者通过福贵的口述,让我们看到了再普通的人也都不会是浮草,他们全都有灵有肉有梦有情,虽然人生中处处都是始料不及的意外,可是人生中也处处都是触手可及的温情,无论是父母儿女,还是夫妻伉俪,一片片相濡以沫的深情让人深觉温暖,即使是在朋友与邻里间的伤害与不堪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充满悲悯的大度。这样的人生态度,是在对苦难的深沉的理解之后,活出了一种剔透的如流水般的境界。
作者并没有用哪怕一句精炼的话来总结主人公活着的意义,我们看到的是,当家业败尽的时候,他得活着;父母相继去世,他得活着;误打误撞地进了战场,他得更加小心翼翼地努力活着;最疼爱的儿子有庆死了的那个夜晚,他把孩子和衣埋在村西口的时候,流干了眼泪,也得活着;然后花儿一样的女儿死了,妻子也死了,善良的女婿也跟着死了,他还得继续活下去啊,因为他还有小外孙呢,有最后的血脉呢,当小外孙也死了的时候,我以为福贵再也活不下去了,可是他依然活着,活到了最后,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盼头,生活成了最简单的重复,然后被那些温暖和苦痛的回忆包裹,一天天地走向已经不再在乎的死亡。
有人可能会问,这样“活” 与“死”之间还有多大的差别呢?既然是已经注定好的悲剧,为什么不安排他在郁郁寡欢中追随着亲人的脚步走向另一个没有思念世界?抛出这样问题地人,定把写实文学当做了浪漫读物来期待了,我想,书名之所以叫“活着”,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告诉我们,“生命”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在任何逆境中不能随意丢之弃之的圣物。
再一次翻到书的开篇,用作者的视角去看这个赶着老牛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的老者,也许会豁然明白,会想起了一种我们很少提及的被称为“坚毅”的品质,被作者写满在这位饱受风霜却一无所有的老人每一条深深的皱纹里。仿佛这些不屈的皱纹在告诉我们,生而为人,本自孤独,一个人出生,一个人活着,一个人死去,那些拥有过和经历过的,无论爱过还是恨过,无论曾相依相偎还是相伤相离,所有刻骨铭心,终究,也不过是一片荒芜的,过眼烟云似的背景板面。因为,这独有生命就像一个“1”,其他的所有,都是跟在“1”后的一个个的“0”,当命运的手将那些珍贵的“0”残忍地一一剥夺之后,只要“1”没有倒下,那剩下来的本真,既是活着的不幸,又是活着的本义,哪怕行如僵木,哪怕心如死灰。
那么就活下去吧,带着伤口与回忆,勇敢地活着。
始终得活下去啊,带着疾病和希冀,坚强地活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