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981306/cbded45c87f769b2.jpg)
今天拜访一个老朋友,参观了他的工厂,他是做生产制造的,规模不大,工厂也有一百多个人,疫情恢复后,公司业绩也是很快的恢复起来。在午饭期间,一起共进午餐,而他却一直愁眉苦脸的。
“最近业务不是很不错嘛,怎么不开心?”我问到
“以后招工真的不能再招本地人”他感叹到:
“本地的人不是很稳定?”
“算了吧,一点都不稳定,都是附近拆迁户,游手好闲的,干一段时间休息一段时间,现在业务刚有起色,都闹着要离职,回去休息一段时间。当初在这开厂的时候就想着招本地人麻烦多,就计划从老家带来一部分人过来上班,不过当地政府也每天过来给宣传,施加压力,就招了一部分,没想到现在闹这事,还有很多订单要赶出来,真是本地人麻烦多……”
他给我说了很多,什么三天两天请假,什么亲戚邻居红白事要去啊,什么安排个工作外出溜号等等,显示的都是本地人在本地工作都是为了他们自己方便等等各种理由。
他的话,让我想起了心理学的一个著名实验《罗森塔尔效应》那是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在一所小学做的实验。他们来到这个学校对学校的校长与老师说对这个小学18个班的学生做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而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其实这是罗森他们给校长和老师们撒了一个谎言,测试的名单是他们随机确认的。这些名单的学生能发生改变,主要是因为校长和老师对罗森塔尔预测“权威”的认可,让校长与老师对名单上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待,也对后来的教育与行为方式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罗森塔尔效应》主要阐述的当我们对某些事物产生不同的期待的时候,我们的意识、行为、表现就会产生我们所期待的倾向。
我这位朋友就是这样,开始对本地人产生了不靠谱的期待。所以对于本地人任何行为都会朝着不靠谱的期待去设想本地人的动机,久而久之就会逐步诠释本地人这种不靠谱的行为。即便本地人有好的行为,他也会认为这只是个例行为或者是本地人的伪装。
同样的朋友这种负面期待的表现,本地人照样可以捕捉的到,也会让本地人产生对朋友的不信任,进而产生对抗的行为。
在美国有个法则非常流传—《吸引力法则》,它主要阐述的是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你吸引过来的;心中所想,终能变成现实。
在《吸引力法则中》中,也说明在我们对世界表达中要多表达我们要什么,当我们意识与潜意识都表达我们要什么的时候,我们才会心想事成。
那为什么自己厌恶的都会向自己铺面而来?主要还是自己厌恶的,是自己不要的东西。不要的东西在自己内心重复久了,就是灌入潜意识这个不要东西,而潜意识却无法判断这个东西你是要还是不要,逐渐的你厌恶的东西也会扎根于你的潜意识里,吸引着他的到来。
在生活中要多去散发正向期待,这样他才会深入自己的潜意识,相信这种正向期待,那么一切美好都会想你缓缓而来。
正如著名企业家曾宪梓所言:“永远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这样你的世界才会是积极乐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