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作者: 茫然的蒲公英 | 来源:发表于2018-03-09 20:21 被阅读37次

    “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忙碌的你是否也会和我一样,时常会有生命的无意义感袭上心头?是否也会如刷爆朋友圈的90后女孩刘可乐那样追问: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本心理学名著《活出生命的意义》谈的正是这个问题。

    作者弗兰克尔为著名心理学家,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犹太人,曾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其他集中营度过三年炼狱般的生活。

    他创立的“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弗兰克尔将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和他创立的“意义疗法”凝结成了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自1946年初版至今,已经被翻译成了24种语言,销售达1200万册,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

    初次读到这本书是十多年前,书名译为《追寻生命的意义》,当时主要为作者在集中营的苦难经历所震憾。这次重读我却突然发现,这本名为生命意义的书,其实质却是告诉我们:生命意义其实是个伪命题!

     比焦虑更可怕的是空虚

    这是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内心的平衡宁静几乎成了所有现代人的渴求,很多心灵鸡汤文都在告诉我们如何寻求这种平衡。

    然而,弗兰克尔却认为,适度的焦虑正是精神健康所需要的,

    “人所需要的实际上不是一种无焦虑的状态,而是为了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所作的努力和斗争,一种自由选择的任务”。

    对于生命意义的寻求会制造这种适度的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人们已经成为与将要成为之间的差距”,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因为,比焦虑更可怕的是无意义感所导致的空虚。

    动物可依本能行事, 因此动物不需要意义,只有人才需要。

    在传统社会,人还可依传统行事,但在现代社会这个“好处”也没了,人必须自己做出选择,于是,他感觉无所适从,从而陷入“存在的虚空”。

    弗兰克尔认为,在现代社会,比起焦虑,无意感带来的空虚和厌倦正引发更多心理和精神问题。

    书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欧洲学生有25%的人存在着这种“存在的虚空”,美国学生则高达60%。

    而且,随着自动化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作被机器取代,人们的空闲时间愈加增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这个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和严重。

    在有关 “成瘾”问题的研究中,安奈玛丽发现她所研究的90%的酗酒者都遭受着极度无意义感的折磨,而在斯坦利对吸毒者所做的研究中,100%的人相信“一切看起来毫无意义”。

    虽然抑郁和自杀并不都是无意义感导致的,但如果有意义感支撑,也会战胜自杀冲动。这在防止自杀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弗兰克尔在集中营就通过这个办法挽救了很多囚徒。

    在集中营中,有些囚徒的死亡正是因为对于生活失去了希望。

    失去了希望和勇气,归根结底正是生命意义的丧失。

    打倒人的往往不是痛苦本身,而是痛苦所带来的绝望,而最让人绝望的就是生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正如尼采所说:

    “那些拥有为什么而活的人可以承受任何如何活的问题。”

    对于处于极端环境的人来说,意义就是拯救生命的阳光!

    集中营囚徒释放后的种种不适,让我想起了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那位终于从监狱释放的老人却选择了自杀,因为在这个变得陌生的社会,他无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生命意义是个伪命题

    既然意义如此重要,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我曾经不停地追问自己,也不停地向他人向书本追问这个问题,90后女孩刘可乐住院治疗后也仍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

    弗兰克尔的患者也曾询问其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但弗兰克尔认为

    “人不应该追求抽象的生命意义”,

    因为

    “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其生命意义也应如此。

    “因为生活中的每一种情形代表了对人的一种挑战,提出 了一种需要他加以解决的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

    我们所说的“小确幸”实际指的就是这种“因时而异”的生命意义。

     “比起短暂的大幸福,长久且可持续性的‘小确幸’更令人感动”,

    这些“小确幸”也更有意义。

    我恍然大悟,自己一直以来追问的其实是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抽象的生命意义,而这实际上是个伪命题。

    因为每个人,每个时刻,生命的意义都是具体而生动的。

    如何发现生命意义

    虽然,生命意义因人因时而异,但弗兰克尔认为,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生命意义:

    “一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

    二是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

    三是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

    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体验、受难。

    在集中营经历中,弗兰克尔重点叙述和分析了承受苦难的意义。

    但其实,即使在集中营经历中,前两种生命意义也有体现。

    如对妻子的思念与爱成了弗兰克尔集中营生活重要的精神支柱,在残酷恶劣的集中营中,囚徒也能感受到落日映照山峰和树木的美丽。

    还有简陋条件下的歌舞表演,甚至有囚徒爬上水桶高唱意大利抒情歌曲,这些都属于体验部分,对爱与美的向往与追求。

    在这里,也仍然有创造性意义的体现。

    如弗兰克尔在可以逃跑时选择了留下了与病人在一起,在几乎所有同事都不愿参加时,选择了到有许多斑疹伤寒病人的集中营中承担医疗职责,因为他认为

    “作为一名医生去帮助我的囚徒,无疑将比无所事事地活着并最终作为一个没有产出物的劳力死去,会有更大的意义”

    我想起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但在生存都成问题的集中营中,我们看到人对意义的追求产生的精神力量可以超越人的需求层次。

    做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弗兰克尔当然知道集中营幸存的机率微乎其微,但他一进集中营就立誓绝对不碰铁丝网自杀,这就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赋予了苦难以意义。

    他在集中营帮助病人寻找意义,有的狱友在苦难中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片面包送给别人。

    即使没有这些,只是勇敢自尊地接受苦难,面对死亡,也都证明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承受苦难也因而有了意义。

    弗兰克尔在最后论述了一种面对悲剧的乐观主义,它的意思是人生尽管存在着“三重悲剧”,但人仍然能够保持乐观。

    三重悲剧即“痛苦,内疚和死亡”,对此人类有三种潜能:一是把痛苦转化为成就,二是从内疚中获得完善自我的机会,三是从生命的短暂性中获得采取负责性行为的动力。

    对于痛苦,如身残志坚的人把痛苦转化成了成就,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意义和目的,如尼采所说:

    “没有杀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对于内疚,如罪犯的改过自新就是一种自我超越和完善。

    对于死亡,其实不只是在集中营中,每个人的每一刻都在走向死亡,我们都在“向死而生”。而正是这种短暂性提醒我们珍惜生命的每一刻。

    我们的每一刻构成了我们的生命意义。

    弗兰克尔指出,与精神分析法相比,意义疗法更少回顾和内省,更着眼于将来,更关注让患者在未来实现生命的意义。

    但他也同时引用了一位诗人话来说明过去经历的意义

    “你所经历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从你拿走。”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怜悯老人,虽然他们在未来没有了可能性,但他们拥有不可更改,也永远不会被拿走的过去。

    “悲剧性乐观主义”,让我想起演员韩雪的那句话:做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面对苦难时,这句话最为贴切,而如果把死亡看成生命不可避免的悲剧,那么这是一句面对所有人生的贴切之语。

       最幸福的感觉是永远在路上

    承受苦难的意义也让生命具有了绝对的意义,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是一种无条件的存在,正如刘可乐所说:活着本身不就是意义吗?

    《活出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意义是生命的阳光,但抽象的生命意义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每个人每个时刻有每个人每个时刻的生命意义。

    要发现生命的意义,就要寻找我们每个人每个时刻“已经成为与将要成为之间的差距”。

    就如叔本华说:

    “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远不息”

    梦想正为制造这个差距而存在,缩短差距的过程就是实现梦想的过程。

    用微信热文《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中本田直之的话说就是

    “循序渐进而又充满目标感的生活是踏实的,最幸福的感觉是永远在路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po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