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不动笔墨不看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是如此。最近单位30周年庆征文,必须投稿。从最初的完全没有构思框架,到边想边写,到不断修改,前后竟花了三天时间。
以前觉得写作没什么,不就是语文好嘛,不写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保持学习保持输入就好。但真当我需要写点什么东西出来的时候,发现脑子里的存货实在太少,脑子里没货,下笔自然无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首先我并没有那么大的读书量,记性不好的我,即使读过一些看过一些听过一些文章,能记下的也寥寥无几。比如每天早上早起,洗漱洗衣做早饭烧水的时候,我会戴着耳机听网课,但是因为在做事情所以并没有时间坐下来做学习笔记。于是,听过的,过了几天,过了几周,能记下的可能不到10%了。
凭着含糊的印象,你的文章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类似于这样的话:“记得有个人说过……” “……类似这样的话”,很多模糊无法准确表述准确引用的言论,会让你的文章卡在那里。比如以下两种表达:
萌姐说过:“学会的最高境界是会教”。
记得谁也曾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听过看过后学到了10%,做了笔记的可能留下了30%,精彩反复复习笔记的留下50%,把学到的讲给别人听或写成文章,你留下的可以达到80%”。这段话我确实在哪里看到过几次,但是让我准确引用准确表达出来,仍然有难度。
以上两种表述,看出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态度。郑渊洁在谈到他的女儿转到国际学校时,说外国校长对他的女儿说,所有的文章必须注明引用和出处,否则就是剽窃。由此可见国外对知识版权的重视和尊重。而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说法:某位名人说过,某本书中说过,曾经有一位大师说过……
一是不尊重,二是确实不知道出自何处,不求甚解,记忆早已遗失。
无输出,无笔记,不学习!
凡有学习,必做笔记,必做输出!
不下笔墨不读书!
谨以此为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