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读书笔记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读书笔记

作者: 示羊Sean | 来源:发表于2020-03-24 16:47 被阅读0次

    March 24 , 2020

    Chapter 081 of 365

    关于“读书”和“会读书”的区别,我的理解是模式的不同而已,前者为观光式学习,后者为沉浸式学习,说的通俗一点,前者叫做浅入,后者叫做深究。

    从小到大,对于学习大多一直按照“打卡”观光式学习的方式去完成“任务”,但所学的知识点在今天步入社会看来实用价值并不高且甚至遗忘。

    而沉浸式学习则发挥的作用和意义要远远大于观光式学习,是一种进入心流状态的深入理解,有一定的目的或兴趣。

    关于读书,樊登提出阅读的两大特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即对缺失知识的需求和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同时强调其主要观点——不仅要会读书,更要会讲书。

    会讲书不代表把书中的文字通过嘴巴念出来这么简单,而是通过阅读,把书中的精髓灌输到大脑成为自己的知识点,然后通过自己的判断及思维将知识点转化为自己的观点,拆分、组合这些观点转化为新的信息传达给他人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自己也再不断温故而知新。因为希望传达给他人的信息有用,也就无形中给予自己责任感而高度集中。

    比起传统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持续学习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中尤为重要,持续学习不仅能够扩展知识面,同时在不断更新的社会中也能学习到更多的实用技能,达到自我提升的效果。

    持续的学习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有所成效的,知识面的大小也需要通过时间×积累的方式不断叠加。在积累的过程当中,多维度的摄入知识,然后将碎片化的知识链接,增加知识量的同时,启发新的知识观。

    而在整个读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重要的三个环节,即筛选、过滤和选择。首先我们必须筛选中书中对我们自身有用的知识点,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需要过滤掉错误的观点,选择相对来说正确的观点来提升我们自己。

    在沉浸式学习的过程当中,调动我们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一个观点提出论证,我们可以使用演绎法去论证,因为它比归纳法更接近真理。

    读一本书之前我们首先要理清整本书的一个大致结构,这本书究竟讲什么,目的是什么,我们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书中是否能找到答案,这个答案是否有科学的论证,这个论证和整本书产生怎样的逻辑,得出怎样的结论。

    而当我们需要把这本书介绍给身边的朋友的时候,语言能力就尤为重要,在介绍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要简洁,还需要以幽默的方式和具有说服力的言语去表达,表达的过程当中要时刻关注收听者的情绪,只有和收听者产生同理心,才能更准确的传达,收听者也才能有效的摄入信息。

    几年前听一个朋友说“读书无用,会赚钱就可以,所以将来不用管孩子会不会读书,教会孩子赚钱就行了”这样的话,今天想来,这样的观念是对读书最大的误解。

    正如《论语·卫灵公》中“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而一本好书,一定是建立在科学性和建设性的本质上。严谨的科学依据以及对自身提升有帮助的基础之上才能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读一本书感觉自己是否吃得透,关键在于自己原本的知识量是否足够,在这里樊登所说的是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说通俗一点,就是原本的知识面是否宽广,只有知识面宽广,才能读得懂个别涉及专业的书籍。

    增加理解力我们可以从7个方面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量,即: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知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哲学知识和人生经验。

    以上7个方面的知识,基本上都涉及市面上90%书籍所讲的内容(这里不包含小说)。

    而本书的重点,也就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去读一本书,樊登提出:首先快速的浏览全书,理解整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隔一段时间,在通过大脑里面所留下的印象去回顾书中的内容,此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最后通过思维导图整理成自己的话语和思想分享他人听,这个过程可以增加记忆以及分享自己读这本书的心得。

    读书的过程当中还有一点是我们特别特别需要注意的,那就是中断,读书读到一半,有时是自行中断,有时是外界打扰,中断后再回过头去读书时,会发现没有刚开始那么大的兴趣,因此,很多人为什么读不完一本书。

    我们可以带着目的性的去阅读,也可以放松身心的去自由阅读,无论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我们都要知道我们所读的这本书需要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什么样的,这才能起到读一本书最大的收获。

    通常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读书方式,就是边读边做笔记,等到整本书读完,书上画的五颜六色,过一段时间,却完全不知道书中所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也就是没有内化。

    那么如何准确的抓住书中的重点,如何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发现这些重点的出现,樊登提出八点:

    ①清晰界定:发现文中有清晰的界定的时候,即作者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

    ②问题的严重性:很多书在开始的第1章或第2章都会针对所解决的问题提出严重性的结果,引起读者的重视和兴趣,实际上这个时候作者就在画重点;

    ③意外的解释:所谓的意外的解释,就是和我们原本的认知完全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可以扩充我们的知识量,增加我们的认知边界,自然就是重点;

    ④递进关系:当我们读书的时候发现作者根据某一问题得出论证,并且层层递进去解释这一论证,这通常就是知识点;

    ⑤转折:无论是工具书还是小说,往往对于观点和情节都会发生转折,此时作者通常都是在发表自己不同的理解,对大众的认知和自己的理解形成不同的观点;

    ⑥侧面彰显:每本书都有它的中心问题,而很多写作手法都会从侧面的案例去论证这个中心问题,此时对书的中心作出了一个或者若干个提问和解决方式;

    ⑦心灵冲击:很多时候我们读到书中的某一个章节甚至是某一句话的时候,都会感慨颇多,感动、愤怒、豁然开朗。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及时抓住我们内心所想,通过逻辑思维和整本书的中心思想联系起来,对于理解本书的重点也就更加的容易;

    ⑧奇闻趣事:我们的知识量永远是有限的,当我们从书中看到或听到或联想到一些奇闻趣事的时候,我们通常可以把它给记录下来,这会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用于将来创作所用。

    讲书比读书会更困难,因为要讲好一本书,首先就必须得把这本书给吃透,把知识内化,将书中的文字转换为自己的思想或观念。

    其次将书本中的内容讲述给他人听时切记不要脱离原稿和不要摘抄,如果讲述的东西脱离了书本的原稿的意思,那么讲述给别人的就不是书中的中心思想,远离了作者的观念,同时不要摘抄,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直接将书本中的东西原班不动的讲述给别人听,其实自己是没有消化的。

    那么我们在讲一本书的时候首先传达给别人的是这本书的重点,因为要引起他人的兴趣,然后再根据这个重点去陈述自己的观点,此时仍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因为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理清结构和逻辑观念的工具。

    那么在讲一本书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准备:

    ①首先将我们做好的思维导图提前复盘,何为提前复盘?就是我们即将讲述书中内容给他人之前,自己从头到尾浏览一遍思维导图,这样可以让讲述更加清晰。

    ②永远不要取悦你的收听者,而是将重心放在讲这本书的重点之上,抱着平和淡定以自己为核心的心态,才能不会被对方的情绪所影响分享的质量。

    ③而在分享的过程当中,语言能力其实是可以在平时锻炼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看电影中的角色说话的抑扬顿挫来做刻意练习,模仿其语调。

    ④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的拓展认知的边界,这个在全文当中已经说到过,不断拓展认知边界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量,这样在分享的过程当中我们才有储存的知识分享给别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ta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