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培训实战中,会出现一种对业务影响并不明确的培训评估,叫做“标记式培训”。
标记式培训,根据消耗性衡量指标衡量培训价值。如:设计的培训项目有多少,开发课程数量有多少,认证的讲师数量有多少,开展的培训时长有多少,参与的学员数量有多少。
这些指标越高,是不是就意味着培训工作做的越好呢?
如果培训项目的设计,并没有结合业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呢?
如果开发的课程,并没有结合到组织的实际需求呢?
如果认证的讲师,仅仅是走走组织的流程呢?
如果培训时长,只是为了完成当年的学习任务呢?
如果参训学员,是所有课程都是全员强制参与呢?
在这里,并不会说,标记式培训就一定是无效培训,因为如果只有标记的数据维度作为依据,很难向业务部门说明培训的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培训效果的发生,需要标记式培训的过程。
回到很多真实的培训现场,有多少年度培训工作总结,这些数据成为唯一或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向组织呈现,这一年,培训部门所有人都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不难发现,这些数据是相对容易获得的数据,是不容置喙的数据,也有可能,是仅有的数据。
值得思考和再进一步的是,在未来的培训过程中,需要更多价值证据的佐证,才能让业务单位更加认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