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读这首诗、看着最近多少在美华人终身教授被学校扫地出门,觉得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怎么一步步的走到这样疯狂、僵持的境地的。
庆幸自己,自始至终,都明了自己是客居它国,从未将它国当己国。
那些年,放假回国的时候,总会有人问:你还是中国人吗?
我总是很清醒的回答:当然是啦,一直拿的都是中国护照啊。
看着那么多,丢了中国国籍,现在又想回来却再也回不来的“外国华人”,庆幸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去拿它国绿卡、嫁它国人、在它国国旗下宣誓、变成它国人。
(二)第一次到杜克大学
还记得第一次出国是99年,在401上研究生的第三年。因为做 n-d breakup (中子打氘核的三体反应的截面测量),与美杜克大学的三角大学核物理实验室有合作。当时在串列加速器上排到我的实验的时候,Kevin带着他的学生过来参加了我的实验。
在401串列实验室度过了我最开心的学生生涯。那一年,在实验室准备三体实验的液闪探测器、六路符合的电子学线路和数据获取系统。感觉那一年是没有经历过夏天的:从春天进实验室,实验结束出来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春天进去,对实验一无所知;秋天出来,已经成了组里实验电子学、串列数据获取系统上的专家了。
记得轮到我们上串列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去找串列数据获取系统的支持小组问怎么用他们从意大利引进的这个系统了,而是他们过来问我他们的ADC(模拟数字转换)的参数怎么设置、系统怎么调试了。
三年后,当我对周老师说我决定到美去读书的时候,周老师很是伤心失望。组里代沟严重,上有老,下有小,没有中间力量。而她自己花了近六年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没有留住。
99年Kevin来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我的电子学符合线路。那是我自己一个人花了好几个月才搭起来的,用尽了组里所有的电子学插件、所有连线、转接头。我熟悉上面的每一块板子、每一个连线。那一次实验,我们总共用了六个液体闪烁体探测器。那时,国内还没有厂家做得出好的液体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我们只能买日本进口的,特别贵。周老师不止一次的叮嘱我,安装光电倍增管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轻放。我们没有经费再买一个了。
二十年后,上个月读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因为要用到很多的光电倍增管,买日本进口的太贵了。他们最后实现了国内自己生产,我很佩服他们做到了这一点。软件上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从人家那学来的,但是硬件上的东西,要实现自己生产制造,就不是那么容易能做到的。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很了不起!
当年,Kevin检查完我的线路后,对周老师说你找了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他后来招我去杜克大学,第一年在他的实验室给他做助理。第一年功课特别紧张,自己状态也很不好,没能花足够的时间在他的实验室。他有一次还问我,怎么没有再像在401的时候那么投入了。
后来我决定到芝加哥费米实验室去做高能对撞机物理。第二学年的夏天,我们这一年级的同学在系上有一个类似读博课题调研的展示。当时Kevin也来了。他指着我的海报上的一幅电子学线路图,笑着问我:你能告诉我这里面那一根线是做什么用的吗?
这么多年过去了,再回想他当时问我的问题,我想他一下子就指出了做高能物理的学生的一个通病:几百上千人的合作中,我们每一个合作者都只是里面的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根本不可能对自己的实验有一个完全的了解。做高能的这些年,学到的硬件功夫真的很少。再也没有了当年在401串列实验室时候那种,一个人就能学全从探测器、到电子学、到数据获取系统的一整套硬件。
(三)在德玻恩莱茵河畔
再次出国的时候,已过千禧年。这次去了欧洲,到德玻恩大学,住在莱茵河畔一幢二十层的高楼,我住在顶楼。每天晚上,喜欢看着莱茵河上的夜航船,来来往往。
因为刚去了美洲,再到欧洲的时候,发现对于外国人,还是在美时比较友好。走在欧洲的街头,可能也是因为走在街上的黄皮肤的人很少,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周围人看你的眼光中带有的:你是个外国人,你不属于这里。
后来,2014年,Michael来国内玩。正好我回福建,他跟着我们去了连城。走在连城的大街上,他跟我说,觉得自己就是一只“Green monkey",绿色的猴子,引得路人各种围观。我想当年我在德的时候,自己的感觉,也像是这样的一只”绿色的猴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