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
如果把论语通读一遍,发现孔子老人家苦口婆心的都是在告诉他的学生,面对不同的事情,怎么打开心智,如何学习、思考、践行。
那么我们先讲一下学习的学字。
大家仔细看一下学的篆文,它是上中下结构 上面是两只手,两只手中间有两个叉叉,
中间是一个表示房子的宀字头,
下面是一个子。
中间和下面的好理解 , 一个子在房子里。
他在干什么呢? 用两只手摆弄着什么东西呢?就是爻。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爻是什么。如果有的家长带孩子读过易经就不陌生了,易经有64卦,每个卦由三根爻组成。
《易经》的起源是伏羲的八卦,算是最早的教科书了。
也有的人说是算筹。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别看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国数学史上它们却是立有大功的。而它们的发明,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种计数法遵循十进位制。 算筹的出现年代已经不可考,但中国的算筹和筹算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比较成熟。《老子》一书中讲到:“善计者不用筹策”,表明那时算筹已经很普遍了。《易经》中八卦的图标为横竖长短不同的横线组成,可能与当时算筹使用有关。出谋划策时,对有关问题必须经过数学计算,计算就要用算筹,所以,“运筹”成为“出谋划策”的代名词。汉高祖刘邦在总结打败项羽原因时说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来,“运筹帷幄”成为一个成语。现代数学中,有一个分科叫“运筹学”,其名称也来源于古代筹算。所以学习算筹可能不是我们认为的简单的数学,里面有大学问呢!
那么我们来看看 论语里面有哪些句子涉及到了学这个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学习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练习,说的是什么呢?学习要不断的练习、演习,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检验我们学习到的理论是对的 还是错的?在文字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吗?大家要让孩子知道很多知识是时代的产物,在当时当下可能并不一定正确,只有我们实践过了,才知道对不对,这里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小马过河的故事。有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思而不学则殆”:只空想而没有理论和实践知识,到头来只会困惑不解,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得不到有价值的结论。
新的解释:学习知识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这一条就很奇怪,好学和不迁怒不贰过有什么关系呢?
我个人理解,不迁怒:就是面对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方法,我们需要理智的面对,不抱怨,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的应对,方法总比问题多。
第二呢,这是要求我们做错事,错一次就好了,如果错第二次,就证明我们没有深刻的反思,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或者知道错在哪里但是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论语里还有很多和学字有关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二、事
这个字 从字面上看,是一只手举着一个类似单的武器,拿着武器的目的是为了捕猎,所以引申为做事。可以做的事有很多,有大事 有小事,可以根据事情程度的不同,进行意会。
例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里面有两个事,他们表达的意思 各有不同
事父母:可以有孝顺父母,服侍父母的意思
事君:则是对君主忠心,办事尽心尽力,必要时还要舍身取义。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这里三个事
第一个 事:服侍 动词
第二个事:侍奉 动词
这两个事虽然意思很接近 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体会不同,服侍别人和服侍父母肯定有区别心的。但是现实中可能往往很多对陌生人态度更好一些,回到家给自己亲人留下了很多遗憾,快过年了,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干点活儿 ,多说会儿话。
第三个事:丧事 名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