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要在日常生活里保持觉悟的心,活在此时此刻,活得心安理得。”
昨天去了趟莲花山,上一次去应该是N年前,我记得中学时期,来广州玩时,姐姐应该带我去过一次,再然后,毕业工作前那会,带越南客户去过。
客户叫Duan, 后来取了英文名Kevin,他带着当时在澳洲定居的姐姐一起过来,当时我们去莲花山,只是因为他姐姐想要捡一块石头带回去,他姐姐其实信的是基督,我当时因此第一次面对面的跟老外开放的聊关于信仰,宗教,生和死的话题…… 当时很开心,也有留影,可惜QQ 被盗,丢失了所有的照片,只能把这个记忆留在心中了。
Kevin后来去了澳洲留学读硕士,前两年结婚了,还特地来跟我分享,邀请我有机会去墨尔本找他们玩,然后还开始喜欢在Facebook大晒厨艺,活脱脱一个家庭煮男角色,转眼多年,一切都挺好。
这段回忆,让站在大雄宝殿门前的我,有点感慨,跳出来看看毕业工作这些年的经历,好像收获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我想,我是羡慕Kevin的,越南大多信佛,Kevin去了澳洲之后,如今信的是耶稣,不论信什么,当你有一种信仰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内心会有更强大的力量吧。
由此不禁想起《天道》里说佛的章节。“出世佛学,入世佛学,我佛如来,佛本是道,(这里的道是指一种可以参悟智慧的法门,而非天道、大道)入世的佛修的是心,出世的佛修的是普渡众生的智慧。”
天道说到底就是建立在生产力之上的上层建筑,没有入世和出世,天道的意义不大,而且天道应该是以强势文化逻辑为精神内核的方法论,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信奉天道和知道天道信仰自己是两回事,就好比弱势文化之下的弱势群体把天道当作救世主,命运把人限制的死死的消极思想,强者从来不拿天道和命运说事,没时间。
《天道》把出世佛学用到“入世”上,莫向外求的逻辑心内求佛。佛讲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也是心内俱足的,没有内外求的必要,但我们必须知道一件事,智慧虽然在我们身上,但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只有修行和经历,我们的智慧越强大,因为无论是看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关键是量变达到质变,厚积薄发。
朋友邀请去莲花山,虽然口上说去看莲花,去看当年的古采石场,但私心里,去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想要靠近佛家,把心中的担忧找一个可以暂时安放的缓冲空间,过去这些年处于工作关系,我带了不少老外走访广州周边的寺庙,但更多的是,出于对宗教文化的探究,建筑历史的探索角度,直到去年去杭州灵隐寺,直到今年走进莲花山,我不再跟以前一样那么坦荡,而是带着一颗不安的心,来祈求一分的安慰,至此,我也终于更能理解,当时去泰国的以为团友,报团游玩,其实只为了去一趟芭提雅的四面佛祭拜还愿。
《天道》里说,向内求佛,我们心内有佛吗?普通人哪能那么容易做到来去自如心不动,帆不动。一姐说我最近的经历,才算是站到入世边上了,未来还有太多需要经历的挑战,也许,的确是我还经历的太少太少了。
丁元英心内没有佛,但是有如来,如来是智慧,是出离。说到底,佛也许是我们自己,我们的一念之间,入世出世是哲学,是生存观念,生存法则,生存智慧,以及生存观。
由此,又似乎回归到了这两天我们在谈论的认知,我们都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机遇,只不过是否能抓住,还在于个人的悟性,必要的知识储备,还有果决和魄力。
你在犹豫,在纠结,在考虑的时候。别人经已开始行动,已经开始收获。一个月后你还在考虑,还在犹豫,别已人经完成了蜕变。
所以,佛家有言:修行是要在日常生活里保持觉悟的心,活在此时此刻,活得心安理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