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社交,每周认识新朋友,看看别人的世界
A伙伴,《头脑风暴读书会,结交喜欢读书的小伙伴》2019.8.18杭州活动回顾,领队:Judy
昨天就看到有人在杭州活动大群里问读书活动的书单,对一致好评的读书活动中大家分享的内容十分好奇,作为活动的领队也不得不强迫自己写一下活动总结(即使是从上学时写800字作文都很为难的人)。
《远见》这 本书的分享者是一个声称自己不爱读书,又比较懒的“学渣”phoebe (以我个人的经验,这种自我评价往往听听就好 哈哈)。
Phoebe小姐姐是外企的内部培训师。
所以给一群厉害的人上课的人自然也不是她自己所说的“学渣”,所分享的这本书主要是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如何如做职业生涯规划。
这个对于一个本身有了7年外企工作经验又是做培训师出身的人来说,分享起来案例和解说更是让很多小伙伴觉得信息量极大。
也感谢小姐姐在群里分享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截图。
《我与父辈》这本书对我的启发还是蛮大的,分享者是一个96年出生的,职业是景观设计。
在很多问题上却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钟爱文学,颜值比较高, 思维也很有逻辑性。
这本书也是回来后我就找来看的,看到其中的几句话,眼睛酸酸的。
《毛泽东传》适用背景:当面对环境变化或者在当下环境里想做事情,有或者没有明确目标,靠单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完成时。
观点:把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起来很重要,不管此时有无目标,目标正确与否,有没有执行下去的能力,有没有钱,先把人聚集起来,聚集起来一群志同道合有思想的人,就能搞事情。
然后根据当下组织力量作出与当下组织能力相匹配的阶段目标,一边分工实现目标,一边讨论制定与修正目标。
组织的每次决定、交流作记录、整理、积累、沉淀。回头反思,能清晰感受到组织力量的壮大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组织的力量无穷大!(感谢分享者王名提供的文稿,感动)
《管理的常识》分享者frank
这本书的内容不只适用公司的管理层,普通员工同样适用,例如书中介绍的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看过后你也会跟和更加清晰什么样团队是好团队,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
提问环节也进行了70后,80后,90后如何管理和被管理的谈论。作为培训师的Phoebe总结的非常到位。
另:在这之前frank说刚刚参加了其他组织的一个哲学的读书会,对其一顿吐槽,主要形式是主持人一句句读。。
周日读书会结束后表示很认可,昨天还在问”这周没有读书会了吗”然后说自己好好消化一下,再读一本书,一个AI领域的研究员又是高学历-博士,还这么爱学习真的好吗哈哈。
《富兰克林自传》分享者刘敏
一个不像85后,长相年轻的财务。
也是活动结束后第一个加我微信说很喜欢活动下次还要参加的,这个其实取决于群主哈哈。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说自己现在有在带团队,根据他的性格,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的就是自己最开始带团队时开会都会紧张的画面。
他分享的主要是这本书的几个点
来自刘敏手抄
《时间简史》分享者林志青
读科普类的文章会让感受到在宇宙中人的渺小。
就是在本书分享的环节,科学和文学进行了一次碰撞:
phoebe小姐姐说了自己从文艺走向崇尚科学的心路历程:聪明是一种新的性感。
但也的确从96的王宇身上看到了,文学给他带来的内心的富足,在大家谈论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困惑和问题时他的思路一直比较清晰,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内心很坚定的人。
《瓶颈致胜》分享者苍羽
主要是分享了书里的一个TOC理论:系统最终的产出将受到系统内最薄弱环节的限制。
换言之,任何一个链条的牢固程度取决于它最薄弱的环节。
这个理论回来后也被我记在了我的模型积累小本本上。
《围城》分享者韩砚冰
从事金融投行,是个很漂亮温柔的小姐姐,她说自己在读了这本书后更加觉得努力比选择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是命运的安排,我们成为了我,我们到了这里。
在这个问题上 ,其实我的看法和她恰恰相反,也可能是我最近在努力改变的东西有点多。
在决定论和目的论如果非要选择一个,现在的我一般是毫不犹豫选择目的论。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就是这场读书会我的分享。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日本人,采取的是对话的形式,也是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想要的达成的目标。
我“被动努力”下有多少是因为自卑和想获得认可而做的选择。
里面有句话说的特别好: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我们的幸福是可以自己去选择的,改变的底层逻辑是自己真正的想改变和有改变的勇气。
这本书适用于基于一些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讨好型”过于内向和被动的性格。
《平行美利坚》分享者小林
是有点偏美国历史的,分享者给我的印象更深刻些,爱好旅行,好奇心比较强,例如会很好奇喜欢玩游戏的人的心理 哈哈。
不愧是做教育行业的,有意向加入领队这个行列,目前杭州的领队一半是有教育行业从业背景的哈哈。
总之写出来的和现场将近5个小时分享和讨论的相比着实单薄,更何况是我这文学素养下写出来的(哭)。
生活中读书的人很多,把书读透的的人也会有,但是很少能够有机会像这样去输出和谈论。
当产生碰撞时,如何进一步用自己的知识库存去进一步解释;
当观念发生分歧时如何去审视分歧;
当新的观念醍醐灌顶时,及时的提问和谈论的吸收度会更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