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地区建国前逢年过节,上市鞭爆多数是景芝镇产,物美价廉。烟花只有在元宵节上市,俗称锅子花,就是把灰药放在铁模或者是铁铲头里燃放,因此我们这也叫铲花。姜庄聂家庄聂姓先人开始也是靠卖锅子花谋生,不过他们的锅子花是装在各种泥塑里,慢慢地逐渐改变成只卖泥塑,技术也逐渐改进,最终演变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
1976年当时的康庄公社前毛大队聘请了潍县西李村艺人指导土法制鞭爆。春天播种后的空闲时期,社员都在家卷纸筒,然后集中送队保存。三秋大忙季节过后,就组织社员装药、插芯、辫串、包装成商品。盒子鞭从50头(50个)至100头分成5种,爆竹分大小两种,还有带爆竹的盒子鞭。当时的产品药足响声大,泥腚结石不潮,不打筒,不截芯。当年产20万个,获利一千元。1977年生产100个。次年停产。而当时的南曲村也开始制鞭爆,取得合格证后,发展到全村二百多户从事,产品供不应求销往全省各县市,以至于当时卖鞭的都说自己卖的是南曲鞭。
1985年,前毛村福利厂又开始土法制鞭,人们改用氯酸钾、硫磺等制闪光火鞭,夜晚放时闪光强响声大,快慢适度,一时远销青岛、潍坊等地。1987年由个体户接受福利厂后,年均产30~40万个。
1989年停产鞭爆,改做烟花筒,分直径5、7、13厘米,用硫磺、生铁末、硝酸钠等原料制成花药,装入厚紙筒,泥封完成。这种花筒喷花高,花团大,就像一棵树不断闪烁,喷花时间长,在当时很受欢迎。常常一户放时,周边的邻居都出来观赏。记得九十年代有次元宵节前我的一位前毛亲戚家还送我一些,过节时放了好长时间。那段美好的时光至今记忆犹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