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苹果:
生物之果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
这个呢:
科学之果或者,这个呢:
智慧之果这就是我今天要简单介绍的主题:认知。
从上可以看出,认知是有层次的,于是我们看到身边充斥着各种关于此话题的说法:认知天性、认知尺度、认知迭代、认知升级、认知突围、认知壁垒、认知差、认知盈余、认知计算……
读屏时代的一大特色便是:零碎的概念随处可见,系统的讲述寥寥无几。
这加大了我们的认知难度。
认知之基:神经连接
面对新的信息,一开始我们通过顶叶(运动)、枕叶(视力)、颞叶(语言)接收孤立的概念、观点、图像等信息,并通过海马体将其转化存储在大脑皮层的各个神经元孤岛中,再通过分析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构建无穷尽的皮层回路,继而完成在皮层前额、背外侧、前额叶及眶额的思考、判断、计划乃至情绪输出,并最终通过小脑、脑干下达指令给身体实施行动操作。
大脑的形式决定了认知的形式,联结(既有经验与新信息,生理上体现为神经元)形成知识并涌现出智能,某些突变与选择(联结偏差及其自适应)则孕育出创新。
这便是由经验(记忆)、联系(联结)、创造(变异)织就的认知之网。
认知之锚:知行合一
从认知发生学或认知动力学的角度来讲,认知必然源于某种动机或意愿,受个体人格(性格、世界观、价值观等)限定,体现为某种能力与习惯。
众所周知,能力是认知最显性的展现,它包括知识与技能两部分。如前所述,如果说知识是新旧信息的联结与建构,技能便是这种联结建构的输出,即在具体场景中具体事物上的应用。
技能最后的执着是习惯,当能力化为某种直觉,便臻于了最高境界,其威力不可估量(直觉泵)。
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发现现有知识的不足,从而引发知识结构的更新进化,才能在现实的反馈与引导下做出合乎时宜的创造。
认知之元:意识监控
限于时,限于地,限于自我,我们总有太多“认知偏见”跟“思维惯性”,它们是我们认识自我与世界的“盲点”跟“盲维”,就像一开始的那三个苹果,“误解”不可避免的时有发生。
因此,我们需要叩问自己,需要练就元认知的能力。
元认知源于自我意识。作为“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回路。元认知回路是无意识的信息(在“系统”中)进入到意识空间(心理剧场),并且转化成能重新转回系统的信息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简单称为“监控与规正”,并引我们去往更为广阔的领地。
认知之序:认知螺旋
认知是从无知到知而论,再到行而能的过程。
知识来自深度阅读,能力源于刻意练习。
关于深度学习与刻意练习,之前多有阐释,在此不再赘述。
所以,从现在开始,走上自我的认知之路,去看更加真实壮丽的世界吧。走出舒适区,去更高处寻求意义。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摆脱环境的束缚,找寻真实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