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挨挨挤挤的铺子见缝插针排在街道两旁。街面并不宽敞,也没用明显的地标。什么样的铺子都有,但一律不是很新,所有的铺子都很拥挤,但它们似乎都找到了最舒服的姿势,在狭窄空间里舒服而自在。
七八十年代八字形大门,两边照壁贴标语贴照片贴报纸,当中铁门上方有铁字厂房名称,下面是牢固的水泥和门轨。铁字和标语都已不见,只有一侧粉柱上字痕:郫县豆瓣研究所。另一侧字体较多难以辨认。
老厂房大门还在,如果能走进去,二十步就能走到厂房车间。此时的老厂还挺着腰站在路边,尽管曾经车马川流的员工不在,但四周邻居还在。已经搬到郊区新场地的员工们,尤其那些曾经多年骑着自行车上班的人,我想他们一定经常回来看看,指着字迹说,看!这就是我曾经工作的地方,这就是咱郫县豆瓣老厂。
门市部 郫县豆瓣酱老厂老厂房对面是郫县豆瓣销售点,玻璃柜台下放着一年豆瓣酱,两年豆瓣酱,三年豆瓣酱,最贵的是一瓶600多元的豆瓣酱,真是让人开了眼界,豆瓣酱还有等级,还有这么贵的!销售点另一侧是大罐子大桶,供应酱油和醋。这里不分生抽和老抽,就是酱油,据说无添加。
我第一次去成都对四川这个地方一无所知,尤其饮食。那次是去成都附近雅安,出租车,飞机,汽车,路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由于距离主城区越来越远,路也变得颠簸,窗外青山渐渐失去新鲜味道。
中午饭时间已经到了,我们距离目的地还有一两个小时车程。同行的有四川当地人,他建议我们就在路边小饭馆填充一下肚子。
那种你看见招牌就会忘掉,看见房子就知道大众饭馆的小饭馆孤独地缩在山脚下,每一次尘土飞扬就能把它湮灭。老板满脸堆笑,老板娘转身掀开帘子进厨房。
其他菜不记得,大约都很油,是那种带着红色的油。劳累和饥饿让人食欲大振,每份菜很快见底。尤其一盘炒菜,几块大块五花肉和几片蒜苗叶的菜,一上来就光盘。这盘菜挣得头彩,我也由此知道回锅肉。
事后我又吃过许多次回锅肉,没有那次的够味。路边带着尘土味的回锅肉才是最好的。
回锅肉怎么少了郫县豆瓣! 这道菜和郫县豆瓣紧紧相连,少了谁都不行。也是有了郫都区之行,拜访了郫县豆瓣老厂,我才知道原来郫县原来叫鹃城。这是有故事有历史的豆瓣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