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想把产品和服务卖给更多人,只是想把更多用户变成你。
用户和产品,是两个误区。
你理解的用户是通过你的解释系统过滤过的用户,不是真实用户,产品是根据经验和自我理解打造出来的产品。
在介绍产品时,你把用户想象成了你。比如会说“节能”,你假设对方需要节能,节能是好的,这是你的“假设”。对方可能会觉得是好的,也可能会觉得本来就这样的,或者不好不坏。你怎么能确定100%的客户会100%认为是好的呢。甚至有人会认为是坏的(节能代表缺省了一些功能),比如开豪车的人就会觉得省油是坏的(启动速度差)。
你太熟悉产品,一想到这个他,头脑就会过滤和自动筛选出“好的”。你太喜欢产品,就会不自觉蹦出一堆觉得好的信息来,到最后你都不知道这个产品本质。这就是很多产品夭折或者升级走偏的原因,决策者常常因为“自我”影响了产品的定位。
如何突破自身局限,看清产品的本质,洞察消费的真实需求。我们需要保持察觉,“我说这个话的前提是什么?我在认为某个功能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甚至,“前提条件”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你越懂产品,你离本质可能越远,离需求可能越偏离。
那怎么办?站在客户角度去考虑问题,问题是:你考虑的问题角度本身是有问题的,是你的在某预设条件下的问题。比如足浴你会提问:怎么样能让客户洗得舒服,而客户可能是要放松修养,且对一个概念会有不同的理解,舒服可以是很多感受,有的时候灯光柔和点会舒服,有时明亮点会舒服,不是对“度”的把握,度是程度是经度,也可能是维度。
那要怎么跳出自我去看清本质呢,有几个方式可以突破自身局限。
首先是亲身去体验,头脑会因为经验和思维模式的限制,会不自觉留下很多假设和烙印,但身体是诚实的。通过亲身体验可以把握一个大概的方向,也要知道体验度的不同,保持开放的觉知。
其次可以置换场景,比如你的用户是妈妈,那要置换到带孩子的场景,比如你是出差就要置换到外地的场景。屁股决定脑袋,你的想法会因为你所在的那个位置决定。
最后要反思,反向思考力,注意反向思考不是反驳自己,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思考我这个思考的前提,预设,也就是所谓的“元思考”能力。就是要思考:越便宜越好的这个结论我是怎么得出的,我怎么会认为客户认可越便宜越好,可能是经验告诉我或者是什么。
认清一个现实就是,我在定位我的商业模式时,一定是受我的限制的,要跳出自身只有:亲身体验、置换场景和反向思考。如此你就更接近真实需求,不至于偏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