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在写语文作业,她问妈妈剥皮中的剥是读bāo ,还是读 bō。
妈妈不确定地说“好像是bāo,我也不知道哎,你查下字典吧。“
这时旁边的爸爸肯定地说道“很明显是 bō,剥皮、剥削、都是 bō的音。”
小丽开始翻字典,“这是个多音字哎,bāo:~皮、~花生;bō:~削。爸爸,你错了,应该念bāo。”
这个例子中,妈妈以为她不知道,其实她知道。爸爸以为他知道,其实他不知道。但是,他们两人都不算知道。
知道不仅意味着知道正确答案,还意味着你意识到自己知道。
家里在蒸馒头,小丽问妈妈,“用笼展蒸慢头哪一层先熟?”“最上面的一层啊”。
“为什么呢?”“......我蒸了这么多次,就是最上面的先熟,你记住这个结论就好了。”
爸爸说:“最下面的一层先熟。”
“为什么呢?”“......因为最靠近水面么。”
在上面的例子中,正确答案是最上边屉里的先熟。因为水开了以后,水变成滚热的水蒸气,水蒸气比空气轻,它就往最上面跑。馒头就是靠这些滚热的蒸气蒸熟的。最上一层的届最早接触水蒸气,时间也最长,所以,上边屉的馒头先熟。
爸爸以为他知道,但是他的推导过程是错的,进而结论也是错的。如果妈妈知道她为什么知道,就可以直接反驳爸爸。
日常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当别人问你为什么,你楞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你明明觉得对方哪里说得不对劲,但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如何得出的这个结论,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在我们漫长的被动学习中,学校老师经常和我们说的话也是“不理解为什么没关系,记住结论就好了。”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数都要求直接记下来。
确实,记住结论,会帮我们省去很多推导的时间。但是,如果结论是错误的呢?不记得推导过程,就无法判断自己的结果到底是对还是错。
知道不仅意味着知道正确答案,还意味着你可以清楚地表达出自己如何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