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
随笔||《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随笔||《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作者: 罗坤_a9cb | 来源:发表于2022-07-28 08:09 被阅读0次

    小序:古文(散文)写景、叙事、议论,言简意赅,富于哲理,与诗词皆为国粹精华。《昭明文选》与《古文观止》均是系统译介古代散文的范本,为古今学习古文的必备。当代《中华活页文选》曾系列翻译、评介,以飨广大读者。余亦选择推介历来脍炙人口之精典传世之作,系列分享爱好国粹古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译文:

    元丰六年⼗⽉⼗⼆⽇夜晚,我正准备脱⾐⼊睡,恰好看到这时⽉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兴地起⾝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起游乐的⼈,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就⼀同在庭院⾥散步。⽉光照在庭院⾥像积满的清⽔⼀样澄澈透明。⽔中⽔藻、⽔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和柏树的影⼦。哪⼀个夜晚没有⽉亮?⼜有哪个地⽅没有⽵⼦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罢了。

    赏析:

    1.⽉⾊⼊户,欣然起⾏。

    解析:采纳了拟⼈的修辞伎俩,妙在“⼊”字,将⽉光写活了,并且突出了苏轼的豁达的胸怀。

    2.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解析:写景抒情。“空明”写⽉光澄清明亮,很形象。将⽉下⽵影、树影⽐喻为⽔中藻荇交错,很妙。观赏如此细致清楚,可见⼆⼈“清闲”尽现。

    3.何处⽆⽉?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尔。

    解析:叙事简净,写景如绘,⽽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都集中于写⼈;写⼈,⼜突出⼀点:“闲”。⼊“夜”即“解⾐欲睡”,“闲”;见“⽉⾊⼊户”,便“欣然起⾏”,“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柏影”都看得哪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都⾮常“闲”。“何夜⽆⽉?何处⽆⽵柏?”但冬夜出游赏⽉看⽵柏的,却只有“吾两⼈”,因为别⼈是忙⼈,“吾两⼈”是“闲⼈”。结尾的“闲⼈”是点睛之笔,以别⼈的.不“闲”反衬“吾两⼈”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夜的美景。读完全⽂,两个“闲⼈”的⾝影、⼼情及其所观赏的都历历如见。实际上对⽣活有热爱、追求之意,可谓“点睛”之笔。

    创作背景:

    此⽂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权的闲官,到写这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味相投的友⼈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学家。字⼦瞻,⼀字和仲,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四川省眉山市)⼈。嘉祐进⼠。曾上书⼒⾔王安⽯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曾出知杭州、颖州,官⾄礼部尚书。后⼜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纵横恣肆,为“唐宋⼋⼤家”之⼀。其诗题材⼴阔,清新豪健,善⽤夸张⽐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与⾟弃疾并称“苏⾟”。⼜⼯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it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