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li工作,就是案例教学
近代欧美商学院引以为傲的就是案例教学,所以大家对这些案例趋之若鹜。但是同样也有问题,案例是越来越老,那些曾经称其为案例的公司,这几年也陆续开始倒掉,就莫名多了一层讽刺的意味。
但是不得不说,案例教学,确实是最好的商科的学习方式,如果能有幸直接参与到“案例中”,那就再好不过了。
最近跟2个ali的人聊,他们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而且都是在ali待了很多年的老员工。嗯,所以只要是有心人,就真的能学到很多。
生态和自营
有个问题是一直我都没有想特别明白的: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公司去达成业务目标的时候,采用“生态打法”还是“自营打法”,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本地生活这个战场,口碑采用的就是生态的答复,对于覆盖度这个目标的完成,基本上还是借助于生态的力量。但是美团就相应的采用了自有部队直接下场的方式,根据结果判断,美团赢了。
但是反过来, 生态打法也有成功的。比如阿里巴巴的淘宝,也比如苹果app store。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这个成败呢?因为一定意义上,是两个商业模式的打拼,尤其是在打仗的时候,选择合适的策略,对于是否成败,有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就跟朋友聊了,也翻看了关于:“生态”和“自营”的打法在网上的各种讨论。基本上有了一个大概的判断
- 如果一开始面对的就是复杂的问题,那一定是生态好的
- 如果一开始面对的是相对简单和标准的事情,那一定是自营好
那如何来判断问题本身的复杂度?这需要从参与者,解决的问题,以及能面临的场景多样性来判断。比如AppStore来举例子,App可以覆盖的场景千变万化,你可以数数自己手机里app的数量,以及用来干什么。其实从这个维度来讲,苹果本身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只能靠生态来做。
另外就是ali的例子,淘宝其实做的事情,跟苹果的appstore比,并没有那样的复杂性,但是因为有了先发优势,而且行业类目较多,所以一定意义上,是介于生态和自营之间均可的状态,尤其是阿里在早期的时候,没有竞争对手,其实慢慢养生态还是挺有机会的。所以后面电商也不断出现效率更高的自营模式,比如jd,当当网等。各有千秋。
基于这个问题继续延伸一步,可以看看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就是放大版的“生态”和“自营”。极端看,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具有生态的典型特征,早起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特别具有自营的特征,但是面对“治国”这么一个超级复杂的问题的时候,尤其是治国的时候,里面存在了完全不可计算和推断的“人”的因素时,计划经济即“自营”就彻底歇菜了。所以“复杂度”,在里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伴随着“电子政务”,工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国家社会主义”形态的形式,也慢慢厉害起来,比如德国,以及现在中国关键产业里的国企,是综合了“生态”和“自营”的,也具有相应的活力,所以也没有绝对。
不过经过这么分析,对这个概念,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接下来在面对大的选择的时候,也会有更合适的解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