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书籍封面
书籍封面版权信息
书名:知识的错觉
作者:【美】史蒂文·斯洛曼,【美】菲利普·费恩巴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
前言:无知与知识共同体
人类的心智是一个矛盾体,即人类心智是天资与悲怆、聪慧与愚昧的合体。人们都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了解世间万物,而事实上我们的理解是微不足道的。知识可能来自他人、互联网或者事物本身,这些知识形成了知识共同体。
01 我们知道什么
我们真正知道的东西远比自以为知道的要少。解释性深度错觉是一种研究无知的工具,就是通过让人们对某事物给出解释,并说明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对自身理解的评价。解释性深度错觉工具可以让我们正视自己的无知与错觉。
我们究竟有多无知?
人脑的知识存储量是特别小,一味追求大存储量的记忆体是徒劳的。深思熟虑只占我们的一小部分,大多数的认知过程都是潜意识下的直觉思维的产物。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可怕的无知,成长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错觉的诱惑
我们高估对事物运行规则的理解能力,对复杂性视而不见,还用所谓的知识和信条将观点和行为合理化,这就是理解的错觉。成年人忘记了事情是多么复杂而不再发问,结果就导致我们对事物如何运转的理解比实际上要深入。
02 我们为什么思考
思考的目的是在当前给定情境下选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超忆症(超常自传性记忆)基本上对见过的东西能过目不忘,此症状极为罕见。演化的推力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去解决特定的问题,而死记硬背一大堆细节对比并无帮助。因此,超忆症并不能让我们生活的更好,因为它会占用大脑思考的时间。
一个好大脑
动物与植物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动物能够做出一些复杂精巧的动作,能够以多种方式应对所处的环境。神经元与神经网络能够用来处理信息,神经元数量越多,就能够处理越复杂的行为。
明察秋毫的大脑
变得聪明意味着有能力从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攫取更深层、更抽象的信息,如人类能够从各种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去辨别一个人。更深层、更抽象的信息之所以大有益处,是因为它们能够被用于从无限可能的排列组合中提取出那些我们感兴趣的部分。
富内斯的诅咒
我们大多数人并非超忆症患者,因为这种特质对在演化中成功存活毫无益处。心智通过提取精华摒弃无用来做出行为选择,事无巨细的记忆阻碍更深层次的本质聚焦。储存细节无益于有效行动,全局概貌才是我们需要的,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的错觉。
03 我们何如思考
伊万·巴甫洛夫因发现条件反射(狗、铃声和食物)理论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心理学家约翰·加西亚(John Garcia)通过老鼠的实验质疑条件反射的任意性。他认为条件反射并非生效于任意配对的刺激之间,只在联系具备某种潜在的因果意义时才生效。
因果推理大师
预测行为基于的是因果性知识-那些关于机制如何运行的知识。因果推理指的是我们试图用已知的因果机制对变化做出解释,即通过理性论证帮助我们预测“因”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因果推理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长期规划问题以及精神和心理层面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也需要因果推理。因果推理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也是心智的主要任务。
推理的正向和逆向
正向推理即由因导果,也叫预测式推理,用来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如用今日旧闻推测明日新闻、搞清楚设备如何工作。逆向推理即由果推因,也叫诊断式推理,通常涉及解释、阐明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如医生诊断引发病症的原因、判断事情出错的原因。预测式推理比诊断式推理容易,耗时短。但是预测式推理会让我们忽略一些潜在因素,这是因为预测式推理采用的心理模拟会占用很多注意力。
讲故事的能力
讲故事是我们对一系列事件建立因果意识的自然本能,是人们彼此间传递因果信息的常见方式。讲故事需要我们运用对世界因果机制的理解,建立对整个世界的思考。故事是世界中因果关系的反应,因此,个体需要一套无论面对什么样内容的故事都能理解其内在因果关系的认知系统。
04 我们的认知为何会出错
人类不是完美的因果推理大师,在事物的运行规则方面,我们比我们自以为的更无知。生活和社会制度是复杂的,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式去理解他们。对于大多数的微小、抽象或者难以触及(看到)的机制,我们用既往经验理解未知的领域,而这可能导致错误的信念。
我们所知甚少,但够用
世界是复杂的而且事物变化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做不到完美的因果推理。我们的知觉与运动系统是为了执行更高层面的任务而生的-那个我们与物质世界的动植物(特别是其他人)以及人造物存在真实互动的层面,对于其他层面,如分子层面,我们无需了解的太多。有关社会情境的推理是非常浅显的,而在风平浪静的生活中,浅层的因果推理完全够用。人们虽然擅长因果推理,但是在专业领域以外往往流于肤浅。
两种思维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将人的思维分为两种:系统1(快思考,直觉)和系统2(慢思考,慎思)。我们的直觉是无意中涌入脑海的看法,基于某些根深蒂固的认识。直觉思维是一种比较快速的推理模式,耗时耗力较少。慎思有助于我们在对某事做出反应时从恐惧和担忧中平静下来,耗时耗力较多。在处理不重要的日常事务时,我们常采用直觉思维;当面临重要事务时,我们应采用慎思思维。
直觉、慎思与解释性深度错觉
CRT(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认知反射测验)可以用来判定一个人更偏向使用直觉还是思考。具备反思特征的人倾向于深入思考,也较少地表现出解释性深度错觉,而缺乏反思特征的人更多地依靠他们的直觉。直觉给与我们一个简化的、粗略的,而且通常足够好的分析,这让我们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所知甚广。但是当我们慎思时,我们才意识到事物很复杂,我们知之甚少。
05 身体记忆卡和世界存储器
当今的机器人备受瞩目,是由于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借鉴了仿生的计算。
具身智能
高级的复杂任务表现为简单技能之组合,相应地,简单技能又以更简单的技能为基础。复杂的任务并非完全由详尽的计算和规划而达成,而是在最低的层级上依序直接对环境做出响应。
认知革命
你对整体环境的认知感来自你视线范围内所有合理的东西。一切称得上合理的东西都是由于世界在按照你理解的方式运转着。
世界存储器
有时候某些事情的答案存在于世界中,如盘子脏了,我们就该洗了。在基本的运作层面,我们把整个世界当成了存储器。
大脑,心智的一环
具身化主张身体在认知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脑是认知处理系统中的一环,系统中还有我们的身体和这个世界的一切。大脑、身体和外部环境一同致力于记忆、推理和决策。心智并非属于大脑的一部分,相反,大脑是心智的一环。大脑及其他相关部件都受心智操控用来处理信息。
06 他人的智慧
人类能够成为复杂而强大的物种,不仅取决于个体脑的成就,更仰赖于群体脑的协作。
狩猎共同体
狩猎需要相当程度上的合作和个别化的劳动分工。人类祖先以弱小身躯捕猎大型猎物的成功是因为认知劳动分工。当认知劳动被分化时,效能和效率将获得爆炸性的增长。
智力爆炸
人类学家把脑容量的猛增称为脑化。智力爆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生态学假说,生态学理论假设爆炸源于个体适应环境能力的增强;社会脑假说,将智力的增长归结于人类社群组织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检验了两个假说,检验结果表明较大的脑专为适应群体生活而设计。语言让人类从众多物种中脱颖而出。
共享意向性
注意力共享是在知识共同体中分担认知劳动的群体迈向充分合作的关键一步。我们能够共享注意力,便可共享彼此的观点(知识)。知识被共享,我们便可以共享意向性,即一起追寻共同的目标。共享意向性的能力支持的或许是人类重要的才能:储存并将知识一代代传递下去。
作为常态的团队合作
在团队合作时,大家都把任务推给更擅长的人。人们倾向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认知劳动的分工贡献出最好的一面。
模糊的知识边界
团队中当新点子出现时,很难把它归功于某一个人,因为许多人在讨论时都贡献了自己的想法和见地。想出新点子的过程设计大量思考,每个人的认知过程都与其他人交织在一起,这一思考过程孕育出的点子属于整个团体。只要知识在共同体中触手可及,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无所不知了。在一个知识共同体中,比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获取知识的权限。
为共同体而生
知识共同体的两项要件:个体间必须能共享意向性以及个体的知识必须与其他人的知识产生联系。个体的知识不能只是事实,而必须是充满指向性和符号化的。共同体中持有不同知识片段的成员之间必须能包容共存。
知识共同体的代价与好处
知识的诅咒是说当我们熟悉某样东西时,很难想象竟然有人不知道。知识的错觉是说我们常把外在知识误认为自己的内化的知识。两者的共性是:我们都分不清楚到底谁知道些什么。知识共同体的好处在于让拥有少量知识的我们能生活的很惬意。其代价在于我们与那些只能通过他人知识和体验而了解之事失之交臂。并且由于我们混淆了内化的知识和可获取的外在知识,我们远远意识不到自己的浅薄无知。
07 与技术共事
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是我们知识共同体的核心。技术革命在某些方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它也唤起了担忧、绝望,甚至还有恐惧。人工智能可能会让一部分人失业,超级人工智能可能会压制人类。
思想的延伸
基因演变和技术变革共同串联起我们的进化史。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又会催生新的技术。
无法共享意向性的技术
技术无法与我们共享意向来追寻共同的目标。无法与技术达成共识,原因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因为机器和使用者之间除了基本的判断外,并没有在所知和所做方面达成任何共识。自动化悖论指的是技术导致了人们对其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削弱了人的作用,从而导致在技术出现故障时,人因为无法处理(或没时间处理)而发生更大的危险。
真正的超级智能
众包是网站和应用程序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它对来自不同经验、地域和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若做得好,众包是利用共同体中专业知识的最佳方式。它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追寻同一个目标,这将成为达成目标的最佳方案:专长专用。要使众包机制有效,仅仅有一个庞大的共同体是不够的,共同体还要有必要的专业知识。
与系统一起工作
技术的进步在于它们会通过空前巨大的知识共同体使信息交流更顺畅,合作更容易。技术由于缺少共享意向的能力,不会成为知识共同体中人类的平等伙伴,它仍然是一个从属工具。技术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是通过众包与协作让我们的共同体更加强大。
08 科学的错觉
对科学技术的合理怀疑或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但反科学思想如果走的太远就有可能造成危险。基因工程和接种疫苗被很多人反对,认为其是不安全的。
公众理解科学
博德默尔报告认为民众的反科学与反技术源于理解的匮乏,报告之理想是通过培育科学素养来改善整个社会对科学的积极观念。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取决于理解程度的观点通常被称为缺失模型。但是缺失模型的效果不太明显,另一种观点认为,人们的态度取决于一些列语境和文化因素。
忠于共同体
人们的信念彼此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共享文化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我们的信念并非个人所有,而是与整个社群共享,背弃信念意味着背弃整个群体。
错误的因果模型
因果模型是人类运用我们对世界运作机制的理解来思考和推论世界的方式。个体的因果模型往往是不准确的,时常为迎合我们的直觉而带有偏见。错误的因果模型示例:健康的生活可以代替疫苗接种是一种错误的主张。疫苗是为某些特定感染提供抗体,尚未有任何证据表明生活方式的选择能提供抗体。
修正错误信念
因忠于共同体而造成信念难以改变,以及个人的错误的因果模型,导致我们对科学产生很多误解。想要有效地影响公众对科学地理解和态度,就得找出造成缺失的原因。修正错误信念的第一步,是让人们要对科学观点抱着开放的心态。
09 政治的错觉
没有几个美国人真正了解《评价医疗法案》,最强烈支持军事干预乌克兰的美国人正是最不可能在地图上找到乌克兰位置的那群人。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经说过:慷慨激昂的陈词往往是缺乏事实的支撑。群体思维是说人人相互合理化彼此的意见,无论讨论之前各自所见为何,讨论之后他们会更强烈地支持这种观点。这类似一种从众心理。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再加上来自共同体的支持,可能引燃危险的社会机制。
解释你的立场
让人们抛开自己的偏好和经验可能是必要的,这可以减轻他们的傲慢,从而缓解政治观点的极端程度。因果性的解释可以打破解释性深度错觉,改变人们的态度。让人们缓和(改变)自己立场的方式是让他们给出因果解释,而不是给出原因。对一个政策是支持还是反对,不要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经验去发表观点,而是要聚焦于该政策本身,想想你想要这个政策落实什么,以及会导致什么后果。
价值还是后果
道德错愕,乔纳森·海德认为道德结论很少基于推理,更多的来自直觉和感觉。对于一项政策的好坏,我们要基于政策带来的后果去衡量和判断,即用因果分析去衡量和判断,而不是基于自身的价值。
无知”的选民
公民、评论家和政客常常在对一项立法提案做出分析之前就已经选好了自己的立场。在做出某项政策之前,应该让该政策的相关专家给出意见和指导。公民个人对于复杂的社会决策很少能获得足够的信息用于决策,即使他们自以为做到了。领导者有责任理解自己的无知,并有效地利用其他人的知识和技能。强而有力的领导者会让身边聚集那些在特定领域有真知灼见的人,以此利用知识共同体。
10 聪明新定义
从认知的角度来讲,人们常常把某个人与整个运动事件画上等号,并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一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以个体取代复杂整体的心理倾向。人类记忆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倾向于把事情简单化。简化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诉诸英雄崇拜,把某些重要人物与知识共同体联系起来。
智力的定义
智力理论倾向于把智力分为几个部分,智力的拆分方法没有一致的定论。按照传统的区分方法,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晶体智力是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按照技能对智力进行分类,有两种理论。理论一是将智力分为语言能力、准确且迅速感知世界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三个部分。理论二将智力分为语言、数理逻辑、空间、音乐、认知与适应自然、肢体运动、人际关系和内省八个部分。
智力测验简史
g因素(一般智力)分析法可以用来测量智力,并给出智力分数。g因素虽然可用于预测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但是还是要小心为上。因为在一系列测验中的得分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你的自信,对问题理解的深浅)。
集体智力测评
意识到知识处于一个共同体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智力不再是某个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这个人在其所属团体相应活动过程中的贡献。由于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团队中共事,我们最关心的应该是完成任务的整体实力,而不是个人智力的高度。相比于个人智力分数,c因素将会更好地预测团队的表现。
群智及其影响
风险投资人看重的是团队而非想法。一支出色的团队会利用员工所长对劳动进行分工,每个人都能最大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团队会因为成员间的相互支持更加努力,他们是为了团队而支持。
11 变得更聪明
我们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掌握情境知识(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理解错觉:当我们阅读时,大脑会有一钟错觉,即我们读过某些内容并记住了,就意味着我们理解了这段内容,其实不然。克服理解错觉的方式就是深度的学习与思考。
发现你的未知
我们要能区分自己的知识边界,知道哪些是自己知道的,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对于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要能做到谦虚的去学习。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也要能善于利于他人的知识和技能。
知识共同体与科学教育
我们知识当中的绝大多数细节都需要知识共同体帮我们填补,我们要学会从知识共同体中获取我们所需的知识。科学教育不仅要教授科学理论和事实,也要让学生注意到他们知识的局限性,并学会如何通过共同体的合作来填补空白。我们要有能力判断来自他人的知识的真假,尤其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媒体报道。
学习共同体
团队合作学习营造了共同承担责任,彼此尊重的氛围及一种个人与团体认同感。集体思考会创造一个更丰富多彩的智力环境,每个人的思维都可以沉浸其中。每个人什么都学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该发挥个人优势,展现出我们最好的一面。
12 做更聪明的决策
财务决策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是评估存款或借款随时间的变化模式,要深刻理解财务线性和复利的差别之大。
解释的朋友和敌人
“解释的敌人”:不需要过多的因果解释。“解释的朋友”:做决策之前,试图掌握所有细节,在做选择。我们要学会何时做“解释的敌人”,何时做“解释的朋友”。
信息不是越多越好
信息过多会耗尽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抓不住重点,理解不了信息的真正含义。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解释的敌人”,对并不真正了解的事物心怀抗拒。
蜂巢经济
蜂巢思维:一个复杂得难以置信的系统涉及许多个体心智的通力合作。金钱的价值来自公众对其价值的信念,其价值取决于社会契约。
推向更好的决策
人们并不总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并不总会选择更可能达成目标的选项。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哈佛大学法律学者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提出了一种被他们称为“自由家长主义”的哲学。自有家长主义者认为行为科学会成为一种良性推力,用以改善我们的决策。行为科学可被用于找出我们后悔并改变决策过程的原因,这样,我们在未来就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这种变化被称为助推。助推法给人的重大启示在于,改变环境比改变人本身更容易也更有效。
读书总结
世界上的规则与信息太多,而人类的知识存储能力又很弱,所以人们存在无知是很正常的。人类生活在一个知识共同体中,大家各自贡献各自的知识和能力。因为共同体的存在,人们会产生知识的错觉,认为自己知道的很多。存在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意识到无知,才是成长的第一步。我们要经常思考,将之前需要慎思系统才能解决的问题训练到用直觉系统就能够解决。如此一来,我们决策的成功率会越来越高,时间也会越来越快。同时为了解决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与团队合作,各自贡献各自的擅长的知识和技能。
《知识的错觉》思维导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