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我也很无奈。
因为他的判断我是同意的。
初高中语文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有很多水平了了,笔答题的答案更令人无语。
今天一篇《松林的诱惑》再次触发了我这种感慨——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完全没有关系,跟题目更关联不起来。作者就是生硬地把三者凑在一起了。
题是有法做的——无论作者写得如何烂,使劲往主题上靠就是了。这是做题的根本原则。无论文章好坏,都是这个原则。越烂的文章用这种方法得分越多。
但是读这样的文字真是折磨。
我特意看了看题目下面,没有作者,文末也没有,既没有作者也没有出处。
这种烂文章看来也没人敢署名。
儿子为什么对这类文字反感呢?因为他已经是初中生了,光必读经典就很读了几本,再加上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读世界经典童书,五六年级开始读《三体》《银河帝国》这样的成人书,读书的品味已经被抬高了,对文字的鉴赏能力还到不了理性分析的层次,但感性辨认却是实打实的。
这个时候弄些低水平的文章给他做现代文阅读,他真看不上眼。
我一直很清楚,一些语文功底很好的学生语文考不出高分,是因为他们的鉴赏能力思考能力超越了高中试卷给出的层次。他们有独立的理解与思考,不容易接受命题人设下的套子。
所以对于儿子的文学教育我现在是有所保留的。即使读《水浒传》这样的初中规定必读书,非教材的鉴赏文章我也不给他看。
知道太多干扰做题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