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鲁豫,曾受邀参加一场宴会,饭桌上一位男士当众侮辱她的节目,另一位男士更是直接攻击她本人,嘲讽道:“你太瘦了,像个大豆芽!”场面一度很尴尬,鲁豫气得脸色发白,但她只回了一句:“无聊!”
后来鲁豫在自传中就这件事写道:“无论世界怎样,我对抗它的唯一方式,就是绝不允许生活把我内心潜伏的丑陋、恶毒带出来。”
是的,“绝不允许生活把我内心潜伏的丑陋、恶毒带出来”,这是极为睿智的洞见,是修为的极高层级,但做到却何其之难。
有一个熟人,素质很低,一开口说话必带国骂,跟女士也不例外。曾经和我夫人说话时,一句话里连带三个国骂,让我气愤至极。
一天在电梯里偶遇,他友好地跟我打招呼:“早,你TMD身材保持的真TMD好。”我的愤怒以及内心的丑陋、恶毒在那一刻瞬间爆发,语气虽平缓,但言语中充满了攻击和脏话:“你TMD这个大肚子才TMD好啊,装满了鸡鸭鱼肉、酒精脂膏。”可能也感觉到我说话的反常,他呐呐着,咕哝着什么离开了。
但之后我万分懊悔,因为我彻底地败给了卑劣一面的自己,对方的无教养带出了我的无教养、对方的恶俗带出了我的恶俗,对方的丑陋带出了我内心一直存在的更多的丑陋。那一刻我是一时痛快了,但却痛心地发现自己修养的脆弱,内心的浮躁。所以鲁豫能够克制自己,不让恶毒企图引出更多恶毒的阴谋得逞,是多么不容易,其诚意正心之修养何其深厚。
芸芸众生,恶之传导堪比新冠病毒。比如开车的路怒症,一方有恶意挑衅之举,另一方即便正常状态下是温文尔雅之人,大概率也会做出更为荒唐的反击,最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这也许就是人性本来的样子。
如何才能具备鲁豫般智慧和修养,克制自己本性的冲动呢?
我们还是应该从鲁豫本身去找答案。
其一,博学广知。
鲁豫无疑是一个博学的女士,这从她做节目时与受访者的交流中一览无余。
几千年人类知识的积累,无非是让人更接近文明。虽然饱学并不一定更文明,但至少更文明的可能性更大。《大学》里有儒家的修养之道:“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的前提即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读有字书、读无字书,从这些“书里”吸收智慧,做到意诚心正。
其二,刻意磨练。
鲁豫经历了那样尴尬的场面,还能克制自己并事后反思,一定是在生活中刻意磨练的结果。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修道场,每一次不愉快的经历都是一次修炼的机会。有修炼的意识,经常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心智水平,改变行为、行动,加以时日,也许我们就能做到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的那样:“世界以痛吻我,我对世界报之以歌。”
第三,给自己的人生定义更高的境界。
身处千米高空的飞机中,俯视大地,车辆如甲虫般渺小、缓慢,这时候也许你就会为某一次的路怒症而赧然一笑,会觉得“太不值得了”。
鲁豫在席上遇到那两个挑衅的男士,只回答以“无聊”二字,我想鲁豫的心里一定有“不值得”这样的想法。
苏轼在《留侯传》中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一个人如果“挟持者甚大”,“志甚远”,便具备了大勇,就会“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了,鲁豫无疑是挟持大、志甚远者。
当然,“无故加之而不怒”,并非要“有人打你的右脸,你把左脸送给他打”那样愚痴,而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以直报怨”,就是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侵犯你的人。
那什么又是正确的方式呢?就是符合社会普遍价值观的。比如鲁豫后来说,对那两个无礼的男士,她希望始终有理有节,但偶尔可以骂街。
比如我遇到的那个满嘴脏话的家伙,正确的方式不是跟他一样卑俗,但可以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告诉他我非常无法接受这种交流方式,希望不要有下一次。
鲁豫有着过人的智慧,即便她身躯瘦小,但一点也不影响她的伟岸高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