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读了《牵着蜗牛去散步》后,发现很多地方开始崇尚“慢文化”。“慢”的本意是懒散,效率低下。但“慢文化”里的慢指的是速度虽慢,但质量好。速度慢是因为更用心地去完成、去体会,具有匠心精神,所以“慢文化”也曾风靡一时。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说:“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过于奔忙会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读了女作家龙应台的话,结合当前的快节奏生活,突然感觉“慢文化”就是一件奢侈品,“尚慢”也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
说起“尚拙”,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曾国藩了。依稀记得学生时代做过的一个阅读题,大致说的是:有个梁上君子去曾国藩家书房偷盗,进去之后,刚好曾国藩也进书房读书背诵,梁上君子本想等小孩背完睡觉了,再顺手牵羊的,所以就藏起来了,一觉睡醒后,发现孩子还在背。实在被尿憋得不行了,他就下来数落曾国藩:“就你这智商和记性,还学读书人读书?我都背过了,你还如此结巴不下来?”说完,背了一遍课文,扬长离去。但是曾国藩却没有背会,可见年少时的曾国藩也是比较普通,他并没有特别好的记忆力,也没有特别好的理解力。
曾国藩的普通,在他考秀才的时候又一次得到了验证,他一生参加秀才考试七次,第七次才考上,并且是以倒数第二的成绩考上的。但他科举考举人、进士的时候,一次就考上了,可见曾国藩知道自己比较“拙”,于是勤奋扎实地学习,终于量变达到质变,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所以“尚慢”和“尚拙”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