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中写道,曹操准备兵退汉中时,因为杨修“乱军心”而被子杀,从年号来看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其实不然。杨修之死不是因为“鸡胁”的军令,他的死是在于犯了皇家的大忌——立嗣之争。他和曹植是友,一心想帮他得到魏王嗣之位。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曹操册立为魏王,从此以后,立谁为嗣子,使他在曹丕,曹植兄弟中不定。杨修想帮曹植,常常在府中与他谈,而曹操那边,也正准备出问题考查儿子的军事,和国事。曹植文学不错,对于军国大事可一窍不通,就请杨修帮忙。一曹丕听后,也是苦于嗣位被弟弟夺走而恼。他也请了帮手——大学子吴质。心细的杨修查到吴质每次躲在放丝绸的车里,决定上报曹操,谁知吴质早就下了圈套,第二天入曹丕府的真的丝绸,而不是吴质。曹操大怒,将曹植和杨修大骂一了顿。从此有了杀机,但杨修有才,所以曹操一直没下手。次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曹丕立了魏王太子。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曹操伐东吴回,犯了头痛,这一次比那一次都历害。曹操也知大限将到,知道杨修会找时机在自己死后,贬曹丕,重立曹植,又因为他是袁术的外甥,终于下了杀心,找了个罪,将杨修处死。杨修死后不久,曹操也因头痛,病死洛阳。
曹操一生有二十几个夫人,子嗣多多。他的正夫人姓卞,次夫人姓刘。曹昂是次夫人所生,是曹操的第一个儿子,只可惜,他在建安二年(197)年正月和父亲攻打宛城张绣时,身亡,没有子嗣。后来,正妻卞氏为他生了四个儿子,魏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曹能也早亡,没有后代。从以上大家可看出,曹操第一子是曹昂,那么曹植就是他第四子;对于他和正夫人卞氏两人而言,曹植是他们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是曹操第几子之事,令人不思,从以上足可证明,历史的事实了。
在四川德阳,有个凤雏祠,不远处就是换马沟和落凤坡。这里就是演义所说庞统死之地。其实,庞统不是死在落凤坡,而换马一事也是子虚乌有。那么他是死在那?如何死有呢?《三国志》上说,建安十九年(214)春,刘备进攻雒城(四川广汉北)一取益州,令庞统计划攻城,不料,此城易守难攻,庞统几经心思,也攻克不了。第二次攻城时,庞统不幸被城上的流箭射死,时年三十六岁。“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此联就是凤雏祠大殿的联,从中可看出对庞统的致哀和他定胜于诸葛亮的才华。只是,他们也被虚拟的蒙住了,不知庞统的真正死因。
唐诗人杜牧的一首《赤壁》家欲晓,可是,大家谁知道曹操当年下江南可真有夺二乔之心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到荆洲,不久打败刘备于湖北当阳,正想一举攻下东吴。无奈鲁肃只好联兵刘备,共敌曹操。演义中写道孔明激周瑜,颂了一首曹植的《铜雀台赋》: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听后大怒,决定攻曹。所以,中华千年以来,都说曹操告铜雀是夺二乔之心。其实不然,建安十三年秋时,此台还要建造之中,还有曹植的赋文也不是写于此时。建安十五年(210)十月,铜雀建好,这时曹植才下笔成章,写了《铜雀台赋》。其中一句是“揽二桥与东南兮,若长空之皓萆”。氏句中写的是“二桥”而非“二乔”。铜雀有三台相连,左是冰井,右是金虎,中间有两桥相连,所以为“二桥”并不是说的江东乔氏姐妹。这一点,清朝学者阮元也写了一诗可证明:千古大江流,想见周郎火。草草下江陵,匆匆让江左。纵使不东风,二乔岂论锁?北宋苏东坡写《赤壁赋》也写错了地方,那么杜牧又怎么能不理解错呢?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唐朝--杜甫《诸葛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唐朝--温庭筠《经五丈原》)公元234年(蜀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晚,五丈原的星空中,出现了一颗红色的“大星”,古人曾说是“犹灾星”,它的出现,会给人间代来灾难。《三国志诸葛亮传》引注《晋阳秋》写到,诸葛亮死前之夜有“赤而芒角”的大星落入渭水之南,还写道“赤星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投于亮营,三投三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南北朝学者裴松之的注,郑樵的《通志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也有此记载。那日晚上,西北的星空出现一颗有红光,来去自如的“星”,三次来,三次往,从东北向西南而去,最后消失。古人迷信不可信为“犹灾星”,可它也不是一般的星
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出祁山以木牛运军粮,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流马运咨。“木牛流马”四字,已经众所周知,但他是何物呢?有人认为是独轮车,手推车,也有的人认为是机器工具。先从手推车分析,以诸葛亮这位伟大军事家之才,用手推车药费的人力,物力多,要翻山越岭,又累又慢。那么,还不如以老规矩运粮,何必造新物呢?再从机器上出发,早在两周时,乐师们就做木人,博国君一乐,足可证明机器木人的精致。传说诸葛亮之妻黄氏也造了会煮饭的木人,可正可说明木牛流马是能自由行走,越山如地的机器人了。还有从时间来说,如果是一般工具,何必,花四年的心思来创呢
诸葛亮南征后,又投入北伐之战中,历经七年无功,北伐曹魏,也称“出祁山”,那么诸葛亮是几出祁山呢?细看《三国志》,再认真读读清朝学者俞樾的《小浮梅闲话》就知道了。书中说:“建兴五年(227)帅诸军北驻汉中,六年(228)率军攻祁山,马谡为张颌破,此一出也;是年冬,复出散关(在陕西)国陈仓,粮尽而还,此再出也;七年(229)遣陈式攻武都,阴平,自出至建威,此三出也;九年(231)复出祁山,粮尽退军,此四出也。十二年(234)春,由斜谷出据五丈原,是年八月,病卒于军,此五出也。亮自出伐魏,止有五次,且惟第一和第四次至祁山”。最近常常闻孔明七出祁山,刚刚时吾甚为不解,也许大家是将建兴五年(227)驻后汉中和建兴八年(230)秋,魏文长入陇右联羌兵,破郭淮,都算上了。其实,正如上言所说,只有六出,到祁山仅仅两次。而兵驻汉中和破郭淮,一个是未开战,一个是孔明没有派遣,所以不算。
蜀汉章武三年(223)四月二十四日,先主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的永安宫中,年仅六十三岁,在位正好两年。临终前,他将大战过后的半壁江山和后主刘禅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嘱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定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一重重的嘱咐,使诸葛亮恐惧,感动,从此为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代史学家,对刘备这话有两种看法:一,刘备知儿子不成事,诚心将江山交于孔明,不居小节和封建礼仪,真明主也;二,临死施计,试探诸葛亮是否有野心。我看来都不是,刘备不会将天下交于臣子,更不会临死将了丞相一军。“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不会在这时,还耍心机。他太了解诸葛亮了,他的目的就是要感化诸葛亮,要他为国家拼命。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南下,欲灭东吴,临战前,他于船关设宴,作下了千古决唱《短歌行》。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句,被历来命名为“不祥之句”,是诗中的一大败笔。其实,此句并非不祥,而是曹公伟大的政治抱负,和求才的欲望。依我对诗歌的了解,多次的深入细读,终于知道了,此句中的阴影之谜。当时天空阴暗,正是乌鹊南迁的季节。诗中的乌鹊代表贤才,大树是丞相府,因为贤才太多了,而丞相府太小,所以他们(贤才)前后找了三圈(匝)也无地方所居,无职可任,这个“枝”字,就是相府中的官职。大家也可从诗的前后两句来对比,前一句是“越陌度阡,忘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此句是说:大才从四面八方而来,与我相存如故,来此参加我的宴会,心怀旧日(代指今日)是恩点。后一句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是说:山不在于它本身的高,就说是高,海不在于它本身说是深,就深。如果能如周公吐食三客,求贤的样子,何忧门下无才,何忧天下不归于心呢?还有演义上说,曹操因此句而杀人,是作者对他的污蔑,是子虚乌有的。曹公此句,是他求贤的欲望,和政治理想,虽然他赤壁败了,从此无力南征,可他的心胸和雄才,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大雾满天借羽箭”此事,已经妇儒皆知了。人人都知借箭者是孔明,借于赤壁一战中(建安十三年208年)其实,不然、建安十八年,曹公南下,攻到溩须口(今天安徽巢湖北),因曹兵人多,孙权不知其虚实,便亲自去探,谁知,天公不佑,大雾满天,什么也看不见。孙权正为此事而忧。他亲来湖上,偶得一计,令人准备一只船,铺上草幔,向曹营开去……、曹操得知后,欲出兵相战,但顾虑大雾,只有令人射箭退敌,孙权只进不退,安然受箭谁知,大船将倒,孙权急中生智,将船头调转,终于保持了平衡。当大雾散后,孙权大军团已经从后方突袭了。大家如还有疑问,也可看看《三国志》引注《魏略》因为写注之人,原本魏国臣子,他的笔录,是有准确性的
大江之北,曹营水寨,在这个隆冬时节,东吴一个参谋,伴着月色,来到曹营,送上黄盖的降表。面对曾专权一世,有“奸雄”称的曹丞相,他以机智的巧论,大胆的言词,不仅使计划成功,又化险为夷。不过,险则险矣,这个故事,又是老罗虚构的。《三国志。阚泽传》上说: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也。孙权称帝时,任尚书;嘉禾年间,任中书令,加侍中。他曾喜欢的古代赋文是西汉文帝(刘恒)洛阳才子贾谊的《过秦论》这对,治国,安天下很有利。也可“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唐太宗语)他也曾出面以惊人论,宛回了大局(蜀章武二年[222])刘备来攻吴时,他推举了陆逊为大都督,终得到了大胜。但三国志,以致南北朝裴松之的注也没有说起,他献降书一事。老罗写的演义,有的来于自己编写,有的来于元朝的戏曲和评话。他的笔下,有好多虚写之事。演义和历史是不同的,所以不可为一谈。
人人都知,火攻一策是由周瑜和诸葛亮一同想出的谋略。黄盖呢?不过是尊他的令行事罢了。其实,这又是虚写的(来于元代的戏曲),那么,是何人献上火攻计?是在曹操连船之前,还是之后?《三国志》记载,火攻是黄盖献的,当时他见东南风起,曹操将船首尾相连,就想到了这个计划。周瑜是一个识才的军事家,他仔细分析后,就决定用黄盖的计策,但是,如何要曹操所有的船都来到营前呢?黄盖提出,诈降之计(也称“瞒天过海”)就在那东南风吹的时节,黄盖一把火烧了曹营,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奇功。所以,周瑜不过是接计,用计,而孔明来江东主要是联兵。因此,黄盖功劳大。不过,如果周瑜不信他,用他,此计虽然妙,也不会成功。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遇关公路狭逢。只为当年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这首诗,是大家最熟悉的了。大家一定会很敬佩诸葛亮之智,关羽之义,对曹操贪生求命十分反感了。不过,这不过是元代戏曲的艺术,不是正实的历史。那么,曹操兵败走华容时,见到关公了吗?他真是从关公刀下,求生路的吗?《三国志。武帝纪》对于曹操赤壁一战,只有一句话: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对于陈寿所言,历来学者便加注作解释。南北朝裴松之的注上说:曹操路过华容,因为天下大雨,而路又难行,所以他下令,杀死老弱残兵和战马,来真路,又怕退兵来到,行军大乱,死于鸿沟者无数。曹操就是用无辜士兵的生命,为他开辟了,回北方的路……而后来,人们为了反衬诸葛亮的智慧,和关羽的忠义,就要事实埯埋了。其实,孔明没计算华容道,关羽更没有守华容,也没放过曹操,而曹操是杀死士兵,才狼狈逃走北方的。
京剧《文姬归汉》是广大戏曲爱好者喜欢的戏。蔡文姬这三个字,已经是广为人知了。蔡琰为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她字“文姬”。应该没什么议意了。可是,她并不字“文姬”,而是字“昭姬”。这,是怎么会事呢?大家应该知道,蜀人吴懿吧,在演义中,以至历代的书中(包括《三国志》),都说是叫“吴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自从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后,就追封祖父司马懿为晋宣帝;父亲司马昭为晋文帝。所以,史学家就开始避他们的讳。“懿”和“昭”字,再不能使用。大家应该还知道四美人中的王昭君吧,在晋代后,大家因为避讳,都改称她为“明君”或“明妃”。唐诗人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诗句,也将昭君称“明妃”。那大家对蔡琰的字,还有什么议意了呢?因为,封建时期的帝王,为了国权,都以避讳控制于臣民,以致皇帝说过的话,或名字,也不能说,在文章中也不能写。从而倒致许多失误和笑话。
四大美人,谁不知貂蝉的大名,她受计于王允,大义为国,除暴安良,也算是进巾帼了。可是,历史上并无貂蝉此人。“貂蝉”二字的真正意思是:汉代皇宫宦官帽子上的装饰物。吕布爱貂蝉,倒不如说他是喜欢一个董府的婢女。《三国志》和《后汉书》记载,吕布常常于董府的一个婢女(可能是小说中的貂蝉的化身)来往,而且是在董卓上朝后。生怕被他“义父”看见,有一次董卓上朝走得忙,忘记一件重要的东西,就回府去取,正好看见吕布和那婢女在后花园的亭子里(小说中的凤仪亭),而画戟就在一边。董卓想也没想,就要戟丢了过去,吕布轻轻一闪,躲开了。随后,吕布只有向董卓赔礼。至于杀董,是王允的反间计而已,并不是什么美人计,连环计。他与吕布是好友,吕布常常在他面前说自己差点被杀的事。王允见时机到,就要吕布动手。可是吕布就董卓是他的父亲。王允听后说:将军姓吕,太师姓董,本不是一家。掷戟一事,可有父子之情也?听他这样一说,吕布就与之配合,在董卓上朝时,潜开军队,诛灭了老贼。所以说,那婢女是启到一定作用,但不是如演义和戏曲所说的貂蝉,更没有美人计了。还有一点:经我查实,四美人中的西施也无此人,吴越之战中,并没有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