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妞跟我说喜欢看我写的文。让我很惊诧,近几年我很少写文,喜欢看或是去年下半年为了完成“提前吹出去的几篇”写的有那么点深度,亦或是每天带二娃枯燥了想找点东西看看。正好我写的那几篇,适合她胃口。
我天生语文不好,上学时除了数学还凑合外,语文和英语基本靠运气吃饭。所以,每每语文考试时,我没有按套路出牌,而是逆流而上,先写作文。只有那一片片空格能让我思绪遨游,其他什么的拼音、错别字、古代这家那家的、文言文、阅读啥的都跟我没关系,因为不会。自然,语文成绩从来都在及格线上徘徊。
好在,写作一直在持续。
如同通信时代的代际演进,掰掰手指,我的写作也竟然呈现出明显的代际特征。
写一代:2006-2007,日记时代
这段时间恰逢我上研时,那时有时间,有寂寞,这两个条件具备了就很轻易地每天坚持写当天发生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把当天经历的全部巴拉巴拉复现在电脑硬盘里,这种流水账式的每天千字日记一直坚持了两年,前后留下了不少于四五十万字,试图用这些文字记录下曾经最美好、最关键、最受虐、最痛苦的研究生经历。
这些文字依然封存,全部知悉范围只有自己,部分知悉只有妞。或许,等我们都老了,再一起翻翻曾经码过的文字……
写二代:2008-2011,体系时代
很多人开始工作后就挥霍于各种工作外的时间,而我把这些时间用于看书和写作。这两年折腾搬家两次,发现每次搬家时最重、最多的竟然是书,没曾想买过并看过那么多书,更没曾想留下那么多文字记录。
毕业后的这段时间,人生开始经历单身恋爱到组建家庭,开始从学校象牙塔翻墙到社会接受洗礼,所学所见的多了,思想开始慢慢丰富了。不再像写一代那样,流于浅层的流水账,开始融入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体系地分类别在QQ空间里展现,从不公开走向了公开,也因此掳获了一批忠实粉丝,更有甚者某段时间没发文就有某某粉丝询问下一篇什么时候出。后面因为BM原因,以2001-2010的十年印记封笔。
写三代:2016-现在,思考时代
写三代已经从前两代文章数量高速增长转化为文章质量提质增效的阶段。所谓“水喝多了自然有尿”,但还得看尿的颜色,颜色不同,身体健康不同。这一代,不在于尿多少,更在于尿的质量。
可以看出,这一代和上一代隔了五年,这五年的重心全部围绕在以家庭建设、工作开展、经济折腾三位一体的历程上,忽略了本应该持续的写作。
让我重新拾起写作,是因为跑马。跑不过人家,写写文还是可以嘛,做一个能跑能写的跑渣也是可以的。为了践行“每跑一个马,必写一篇作”,我又踏上了码字的心路。以马为题材,但不限于写跑马。借助移动互联网的腾飞,承载平台也从QQ空间转移到了微信。从2016年开始间断写作,文不多但篇篇反响强烈。
这源于,我的思想与事件已经深度融合,我的思想已经和大家产生共鸣,连妞都已进入正轨。
更深层次的,是如下的1.2.3.4……
1. 平时积累
毫无疑问,是我看足够的书。水还是要有的,要不哪来的尿,更何谈尿的成色。不同于写一代的纸质书,现在我每天会看很多文章,以电子为主,纸质为辅,不分类别,不分题材,只要是健康的、感兴趣的,都会去看。
2. 加工转化
光看还不行,还得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否则就是一堆“废料”挤占大脑有限的空间。备充足的、有用的料,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记录。人的记忆不是永久性硬盘,永远要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了然后定期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收获。大数据可以靠机器实现,也可以靠自己的脑忆人为地加工属于自己的大数据。只要常备料、备好料,我就有能力把一些不关联的“物料”加工成一件艺术品。
3. 碎片整理
有好料还得需要有时间。时间,挤挤还是有的。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时间,都是利用零碎的时间,比如孩子上课等待期间、上班路上、吃饭间隙、临睡之前等,特别是临睡躺床上那段时间,大脑异常清醒,只要有个主题,就能把主题的前前后后都清晰地勾勒出来,然后起来迅速记录下来,这些才是深层次的东西。就这样,一点一点,堆挤出来。
4. 成稿回看
航天每次发射前,都要执行最后一个回想环节,即所有参与人认真回想下还有哪些技术设计风险没有考虑到,确认无误后才能执行最后的发射。
写作,同理。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成稿后,需要回看。看条理是否清晰、看逻辑是否严谨、看要点是否写到、看是否有错字,经过多次校正修改,一篇好文自然形成。
如果细心的你,会发现我的每篇文章起稿时间和发布时间都是间隔一段时间,少则几小时,多则数月不等。除了利用零碎时间在断断续续码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用这段时间修改完善、确认定稿。
综上,只要你用心,一篇好作水到渠成,你同样可以做到。不过即便这样,我也不会刻意自己什么时候必须出一篇文章。写作,随性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