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看了《老师·好》,跟我说起高考以及年轻人(以及父母)的选择。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在三月份里突然出了一个歌颂老师题材的电影,想来想去只能姑且归类说这算是在高考季。
儿子的感慨是,他对高中的记忆,基本上就是“只为高考”,似乎所有人的选择就只是高考,不管是高中生的时间安排,学校对学生活动的安排,教师们的强调,父母的重点,一切都是围绕着高考。似乎只有高考,才有前途,才是前途。
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当年,八十年代初,好像高考属于一个优选,但并不是唯一的正确。
当年,社会上的价值观提倡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职业选择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因此,只要是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做工人,做农民,做售货员,做机关,都光荣,因为都是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包括体现社会集体意志的文学影视作品,也是出现了一大批歌颂在各类岗位上闪光的形象,搞发明的建筑工人,服务热情的公交车售货员,搞技术革新的工人.....总之,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对不同职业的选择似乎更加开放和宽容,没有人认定考不上大学就是一种失败,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就是没有前途。
当然,回到自个儿家里,关起房门,每家人会有自己对职业选择的一个算盘,有的人家认为上学深造是天经地义,有的人家权衡当下利弊,可能会让孩子趁早选择一个工作,比如顶替父母的岗位,有的人家顾不了那么多,孩子能弄个什么程度算什么吧,只要不到社会上学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革命口号大家不好意思说了,就是公共媒体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劳动很光荣了,社会舆论环境确实宽松了,你可以公开的地宣称就是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不用遮遮掩掩地害怕被批斗;但是,同时,好像选择又越来越狭窄,对于什么有前途,变成了只有多赚钱的事情才是正确的事情,收入稳定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到底哪个事情能保证多赚钱,工作稳定呢?社会变化太快,又拿不准。只好先选择眼下看得见的,拿得准的,那就是至少知道一条,先考上大学再说,这个是眼下能够确定的事情,不能保证以后前途光明,但至少当下没错。
可能这是高中阶段变成以高考为中心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