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为自己鼓掌。因为我终于鼓起勇气开始写文章了,终于肯正视自己的写作能力了!
记得从我上小学起,我妈妈就常常跟我讲这样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按我当时的理解能力,我把这句话翻译为,原来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抄出来的,看来我一点也不用苦心孤诣地费心思考写作的格式、思路,只需要阅读一些文章然后将里面的精彩内容东拼西凑并让其显得语句通顺,结构合理即可。关于写作的偏见从我学生时代一开始就深深地植入我的脑海里。好在初级教育阶段的语文只是简单的学习认字和基本的看图写作而已,并不考量写作思路这种高段位的能力。不过上初中时,有一段时间,我非常有兴致地在收藏的笔记本里连续几天记录下脑海里灵光乍现的好词金句,但我对于写作这件事情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任其自然发展的阶段,而与此同时,我肯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上,做大量习题去理解每个概念和每个公式的含义,这应该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偏科吧,而那个年代在父母的朋友圈里恰恰专门有这样一种值得骄傲的偏见,谁家孩子理科好但语文不好就是孩子非常聪明的一种表现。而我恰恰就是那个朋友圈里可以被传颂的聪明的孩子。这种文理分化在高中时显得尤其严重,因为文理分科教学这种教育机制的设定更让我对自己脑海中对语文的偏见更加根深蒂固,殊不知文理分科分的是语文和数学以外的科目,语文和数学依然是毫无争议的基础科目。认为自己学不好也就注定成绩不会太好,高考时我的理科成绩都在130-140这个水平,而唯独语文只有九十几分。
如果说我仅仅是对对语文这个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还好,我竟然对主动阅读和主动思考也毫不重视,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存在。在我读研究生之前,我都是个不折不扣的的伸手党,不仅在经济方面无自主权,在精神生活方面也没有自己的见解,情绪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我总是急迫地向外索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失眠和焦虑。我开始本能地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我开始向书要答案,我开始阅读心理学和文学方面的书,我从最开始只能连续阅读几页书到一口气可以读下大半本,我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写在笔记本里的东西水平依然很次,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以至于我从未认为我真正开始写作、开始思考了,书于我来说是一剂解药。
这两年多,我一直都有在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都有买,也关注了一些订阅号,最近又付费购买了两个专栏,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开始觉得仅仅是读书对于我的提高作用很有限,知识摆在那里不能加以运用,那它就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而不能转变成自己的技能或者能力的知识永远都不是自己的,我本能地觉得这样下去不够支撑自己的成长了,仅有输入没有输出的系统终究有一天是会卡死的,于是,我决定开始写作了,没有别的目的,初衷就是给自己一个提供可以输出的空间,以此锻炼自己的写作和思考能力,同时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并分享出去,因为我知道跟我掉在同一个坑的小伙伴肯定有很多,我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