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感谢贫穷》火爆网络,热度居高不下,引起网友广泛热议,众说纷纭。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这是文章中写道的话。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忍不住喷个爽快了?
文章作者来自河北枣强县,高考考了707分,被北大文学系录取了,名叫王心仪。网上很多评论,很多不怀好意地恶劣抨击。
而在我看来,那些肆意发表恶评的人,一来可能是根本没有读完文章,二来或许只是找到了一个抱怨和发泄的出口,哪管三七二十一。
说实话,这篇《感谢贫穷》,明明就是一篇赤裸裸“博人眼球”的文章!
1
物质纵然贫乏
精神仍然可以丰盈
我的童年可能少了动画片,但我可以和妈妈一起去捉虫子回来喂鸡,等着第二天美味的鸡蛋;我的世界可能没有芭比娃娃,但我可以去香郁的麦田,在大人浇地的时候偷偷玩水;我的闲暇时光少了零食的陪伴,但我可以和弟弟做伴,爬上屋子后面高高的桑葚树,摘下紫红色的叶子,倚在树枝上满足地品尝。
捉虫喂鸡,在香郁的麦田嬉戏,坐在高高的树上晃荡着双腿享受甜蜜的桑葚,眺望远景...一幅幅灵动的画面在眼前展开,不也趣味十足?尽管贫穷,她依旧能发现欢乐。
物质贫乏,可王心仪并没有过多地去关注拥有的不足,而是培养画画,唱歌,还有演讲多种爱好,还会阅读外文期刊,努力让自己的思想伸展外延。
她的班主任也夸她,不是只会读书的人,她的思想和格局也很大。
曾经看过,只有精神丰盈的人,才会在平凡和细微处感知到美好。表面上看王心仪是在感谢贫穷,其实不过是感谢贫穷给自己带来的思考,以及在思考之后作出的努力,最终给自己带来的成果。
王心仪比谁都明白,贫穷所带来的伤害,否则也不会在文中有关于贫穷对自己带来的伤害的表达。
所以,你还会以为她是在感谢贫穷吗?
史蒂芬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写道,人可以把所处的环境分为关注圈和影响圈。关注圈多为我们目前拥有的和缺乏的,而影响圈则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过多放在关注圈,那么我们常常会因为缺乏或者当下的境况不如人意而抱怨,而多关注自己在当下阶段可以做什么,就是在扩大影响圈,也能让自己越来越好。
如此看来,王心仪选择地是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圈,滋养和丰盈精神,在贫乏中努力开出花来。
你想想是这样吗?可是,各种过分解读依旧横行,相信你也看过不少了。
2
过分解读
是营销的狂欢
贫穷限制了一个人的思维。有作者如是说。
“对比王心仪和去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的讲话,其实已经高下立现,熊轩昂看到了阶级鸿沟带来的不公,而王心仪还停留在原始的感恩,感谢命运,感谢贫穷。”
这就是贫穷对一个人视野的局限。
赤裸裸地曲解,抑或是断章取义。阶级鸿沟暂且不论,说王心仪感恩就是因为贫穷限制了她的视野?未免牵强附会。
作者在总结的时候还写道,如何对待贫穷,甚至拔高立意,要消除不公平和贫穷是我们终生为之努力的。
非常正确,甚至引人共鸣,可是这和王心仪的文章有半毛钱关系吗?
“面对逆境,不抱怨,不放弃,怀揣希望,这是对的。但是永远,永远,不要去美化贫穷。只有发自内心的痛恨贫穷,才会有冲出来的力量。
贫穷不是天灾,是人祸。是愚昧之祸,是落后之祸,是政策不到位之祸。
而我们终生要为之努力的,恰恰是消除一切贫穷和不公平。”
还有一个作者,从苦难(贫穷)本身没有意义着手,洋洋洒洒,义正词严。
“贫穷只会带来苦难,而苦难无论何时都是苦难,它带给我们的伤害是无论如何不会改变的,苦难不值得追求和感谢,磨练意志只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就像咱们的作文素材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坚持写完了《史记》,后人赞扬的是这种历经苦难不忘初心的精神,怎么也轮不到赞扬宫刑。
贫穷也如此,不否认寒门女孩考入北大这一个案可以给家庭困难的孩子带来希望,但绝不能因此而号召大家肯定贫穷、感谢贫穷。”
早就听过苦难本身没有意义,对于苦难的思考才有意义。这种人尽皆知的道理并不值得再次被拿出来细细咀嚼一番。
作者无非是打碎了一碗毒鸡汤,暴击了在贫困中看到希望的人的痛点。可他,依然免不了刻意放大“感谢贫穷”,颇有咬文嚼字的嫌疑。
3
学会感恩拥有
才是“感谢贫穷”的意义
没人会去感谢贫穷和匮乏,但是很多时候,感谢和感恩,却能让我们看到匮乏中的珍贵和闪光,也会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富足。
我认识一个人,他说,他的人生有80%的努力都毫无结果,但只要得到一点他就会感恩和知足。其实在我看来,他自谦了。他的人生绽放了许多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璀璨,而这一切,无非是他懂得感恩,内心丰足,才能不断汲取内心的力量,去往更高的高度。
贫穷本身的确不值得感谢,王心仪也没有感谢伤害她的贫穷,她只是懂得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