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影展:走向电影节前的萌芽态

影展:走向电影节前的萌芽态

作者: 肖博娜娜 | 来源:发表于2020-04-13 15:42 被阅读0次

这一期是整个电影节专栏的倒数第三期,相信如果你是按顺序读下来的读者,一定会觉得我每一期都在讲北京、上海、金鸡百花、海南岛这些电影节,翻来覆去你是不是已经看厌了?接下来我想从电影节的“内涵”拓展到“外延”,去聊聊狭义电影节以外的许多活动。

本期我们来聊聊,独立于电影节展映单元的一项电影文化活动——影展。

影展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是电影节展映单元的一个延伸。在国内电影节还没有走向大众的阶段,影展已经从数量和分布上,触达了更广大的人群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国内举办的主题影展已经超过了100个,覆盖城市将近40座,更狠的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周周有影展”的城市。比起电影节这种“重模式”,影展以小步快跑的方式让更多普通观众进阶成了影迷。

来源:新华社

影展,观众进阶为影迷的第一步

普通观众,在自己居住的城市里想看电影,一般只能选择正在上映的院线影片。当观众的观影数量不断提升,观影口味也变得多样起来。经典老片、小众神片、艺术佳作,这些受众有限的电影,想在国内大规模发行是不现实的,因此能够满足观众在大银幕观看这些电影的现有最佳方式,就是各种形式的主题展映了。

影展一般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或者是以国家为主题(日本、西班牙、俄罗斯影展),或者以影人为主题(伯格曼、侯麦、XX大师展),或者以影片类型为主题(纪录片展、悬疑片展)。这些主题影展,展映的影片数量不大,一般都是十几部,展映影院大多不超过十家。因为这些展映的规模小,时间短,且宣传的力度有限,很多观众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身边有影展在举办。

观众听说影展、了解影展,最终买了一张影展的票并因此进阶为一位影迷,观影文化的培养就会逐步积累起来。比起电影节,影展的模式没那么重,灵活性极强。同时,比起很多城市动不动就花费好几亿修建音乐厅却一年也没几场演出,在城市举办多场影展,对于提升城市文化氛围,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对比近10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你会发现,观影人次的增幅正在逐年递减,2019年更是仅有0.6%的增幅,可以说现在票房增长主要靠票价上涨来拉动了,可是票价不断提升,最终只能让更多对电影价格敏感的观众望而止步,最终导致票房下降的恶循环。

在中国广大的三四线城市里,随着新城的建设,影院成了新的标准配套设施,因此更多普通消费者也有机会第一次走进影院成为一名观众。这批人对电影消费的忠诚度较低,对价格波动更加敏感。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国内电影产业发展的红利阶段已经过去,接下来,只有不断提升观众的复购率,在展映内容上精耕细作,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三四线城市里,举办更多丰富多样的电影活动,才有机会促进普通观众向影迷转化,从而养成观影氛围。

影展,是一次极佳的文化交流活动

2019年,国产片和引进片的票房贡献对比为64%:36%,影片数量对比为499:144,国产片越来越成为国内电影票房的中坚力量。同时,引进片的票房集中越发明显,一部《复联4》就贡献了40亿票房。但2019年,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优秀的国外冷门佳作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比如《绿皮书》、《何以为家》、《波西米亚狂想曲》。一个成熟的市场,必然需要多种类型的影片找到其合适的观众。

观众对于国外新片其实是有很强需求的,但在目前的分账+批片模式下,分账大片必然要给到头部商业大片,而批片的发行成本高,全国发行的票房预期甚至不能cover发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电影市场也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如中国电影资料馆发起的艺联院线,每年会在艺联专线进行放映。目前艺联覆盖影院已经超过3000家,是一种能同时满足大规模上映且压缩发行成本的有益尝试。

在艺联模式背后,全国上百家影展活动已经开始了多种形式的尝试。

影展,从活动名称可见活动的主体就是面向观众的电影展映。展映影片多为国外电影,或者国内小众题材影片(纪录片、独立影片)。围绕电影放映,影展的策展方也会策划一些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比如邀请国外片方主创与观众直接面对面交流,比如策划一些主题论坛沙龙,还有涉及到从业者的一些交流活动、酒会等等。行业端的活动我们暂时不去讨论,毕竟每年行业交流的活动还有很多。但如果一个影展在一座三线城市举办,那么从放映到交流,这些文化活动对于观众还是很有价值的。

国内经常举办影展的两个院线:卢米埃和百老汇,常年在自己的影院会策划一系列主题影展,因此,每个城市的卢米埃影城和百老汇影城,往往都是高品质、有品位影院的形象。相应地,这两家影院的票价也都不便宜。可见,影展对于影院而言,是一个提升品牌的好方式。国内大多数新城里的影院,很多都在宣传自己有IMAX、巨幕、激光厅,但堆硬件的宣传方式,接下来5-10年会遇到很大挑战,因此通过各种形式的影展,提升影院品牌价值,是影院当下应该着手准备的。

同样地,在新城的大型商圈里,和影院一样占地面积很大的业态,就是图书馆了。图书馆经常有一系列的沙龙活动来吸引更多读者,其实也可以和影展联动,邀请电影主创做线下交流。对消费者而言,这些活动是很顺的。

影展,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高门槛

国内长期坚持做影展的个人或机构,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院线,如之前说过的卢米埃、百老汇,这些院线会在全年不同时段策划主题影展,地点也会选在不同城市的影院。作为观众,你可以多关注一下这些影院的公众号,或者在票务平台上关注相关的影讯。目前我了解的到信息,这些影展还是主要覆盖一二线城市。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三四线城市目前的观影习惯还在养成阶段,一方面影院宣传力度有限,难以覆盖更多观众。

第二种是一些专业的测站公司和团队,如电影节组委会,北影节做过的亚洲新片展,上影节每年做的中日新片展,海南岛电影节做的四季影展,FIRST影展在全国范围内做的主动放映等等。这些影展一般专业化程度高,且能邀请到一些比较好的影片和影人。如上海的中日新片展,能邀请到许多日本新片,把全球首映放在国内。比如极地光影影展,策展人有很强的北欧片方资源,这类影展数量一般不多,而且每次展映,票都很难抢。

第三种就是一些独立个人或小型机构的策展了,这种展映很多都有常年放映,只是放映地点很多都不在影院,有的是和一些艺术场馆合作进行放映。展映的影片受限于相关政策和外片资源,很难做大,生存状况也比较艰难。但我个人认为这类组织在三四线城市应该有更多生存空间。因为这类组织大多仅覆盖发起人所在的城市,而且有一定的核心用户积累。如果与影院、书店进行合作,同时打通片方资源,其实是很容易在当地成长壮大的。

很多人会觉得,做影展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但其实没你想的那么难。在我看来,做影展从上下游来看,有四个要素,上游是片源和报审政策,下游则是影院和观众。片方资源,国内的还好联系一些,国外的影片也没有你想的那么难。你可以和专业策展团队进行沟通,也可以通过大使馆来沟通联系国外片方。比如欧盟影展,大使馆在整个活动中的作用就非常大,而且欧盟影展已经发展成了覆盖多座城市的品牌活动。

在审批方面,获得排次号,以及相关部门的报批看似是一件很有壁垒的事情,但其实你也可以自己去跑,只要看清楚电影局的要求,提前沟通好,拿到排次号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只要你在当地的城市,能够好好经营自己的影迷社群,影院端也是很好谈的,毕竟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只要这四个资源里你能搞定两个,剩下的环节,也都非常好撬动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影展:走向电影节前的萌芽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sx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