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啼哭传达什么信息?
首先,我们需明确,啼哭,是一种语言形式,叫做肢体语言。
心理学看人,有三重属性:生物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
婴儿第一声啼哭,开始建立了自己呼吸,生物学意义上与母亲彻底分离。
生理的脐带被切断,心理上的链接予以代偿,以维护保持婴儿生长发育。
婴儿并非被动等待养育抚养,而是积极主动参与——以啼哭的方式,社会意义上的互动。
研究发现,婴儿啼哭至少传达以下五种信息,或者说由以下五种原因导致:
饥饿、瞌睡、心理不适、身体不佳、感到无聊。
能否区分孩子的各种不同需要并及时做出回
应考验着一位妈妈的反应性、情绪性及社会性刺激的能力。
反应性指针对对婴儿不同需要能迅速识别并及时予以满足;情绪性指通过说、笑,爱抚等以满足婴儿情感需要保持心情愉悦;社会性刺激指通过母婴互相模拟、丰富环境调整自己行为,以适应婴儿行为及节奏,而不是以母亲习惯强加给婴儿。
实证研究发现,智慧妈妈是能够识别并给予恰当的满足。
什么智慧呢?就是区别能力。那英在一首歌中这样唱到:给我给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说的就是区分能力。这种能力有人天生具备,有人通过学习能够觉察,有人终期一生都不会明白,也即没有自知力。
通常意义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有自知之明。这种人生活中的表现是顺境下享受,逆境下能够承受,绝经下能够忍受。
但凡留意就能看到,有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样的人,人称之为傻子;有人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为自知;有人知道自己知道,是为觉察,觉察就是清醒状态下的觉知,就是智慧之人,;有人不知道自己知道,这已是习惯,也是生活中的大智若愚者。我们说人格的成长始于自知,终于习惯,习惯成自然。
另一方面,婴儿啼哭可以理解为表达需要,分为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
自发性哭是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反射,不具有社会性:应答性哭由不适宜的内外环境刺激引起,表达一种需要,具有社会交往性质;主动操作性的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具有社会活动性质,如把打针与疼痛和白大褂联系起来,惧怕穿白大褂的医生。
以上就是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
从婴儿啼哭说起~如果有这个意识又能够读懂婴儿啼哭,这位妈妈就具备了共情能力。一个人的共情能力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ta的妈妈。这就回到了上面的主题,一个合格妈妈具备的三要素。这样,母婴之间会形成安全依恋关系,否则会形成矛盾依恋或者回避型依恋。
研究者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发现婴儿早期依恋类型对人的心理有重大影响。
心理学家阿德勒这样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大部分婴儿能够形成安全依恋,安全依恋型的孩子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并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还有,早期依恋类型可以确定个体内部工作模式,即会直接影响婴儿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综上所述,人们司空见惯的婴儿啼哭,能够引发出无限的意义。
因而,对准妈妈普及心理学知识,是心理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义务和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