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甘之如饴(不是)。
读书营的作业真的太难了。
突然就要鉴赏诗词,天知道,我这么个半吊子都不是的文字初学者,要怎么鉴赏一首诗/词。
来了来了,成品如下(掩面)。
《苏幕遮·草》
作者:(宋)梅尧臣
【原文】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斗胆)鉴赏: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文学家、现实主义诗人,叔父为宋真宗时期官员梅询。
南宋诗人刘克庄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大文豪欧阳修与他是至交,对其诗才颇多赞誉。
梅尧臣一生文集诗作无数,历经千年,虽有部分遗失,仍留存三千多首诗,其中词仅有三首。这首《苏幕遮·草》便是其一。
比起诗才闻名天下,梅尧臣在仕途上却诸多坎坷,抱负未展。蹉跎半生,50岁后才好不容易经欧阳修推荐,混了个国子监直讲,可惜最终只做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不久便染病去世。
都说“诗以言志,词以传情”。这首咏物词,上阙讲春色“嫩”,下阙讲我心“老”。一嫩一老,上下呼应,正是以物抒情。
细品上阙,主要讲春色: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好一派春色盎然,烟雨江南之景。淼淼水汽似乎扑面而来。
“独有庾郎年最少。”
——此句中,“庾郎”本指南北朝大才子、“宫体诗”代表人物庾信,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离乡宦游的少年才子们,穿着春袍,衣色与草色相映成趣,真是相当合宜啊。
细品下阙,主要讲自己: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春草把路边的长亭连接起来,以至于远方的路都看不清了。流连在外宦游的才子们还记得归期吗?
“落尽梨花春又了。”
——化用李贺的“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形容春色匆匆,即将结束,有一种莫名的悲凉在。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这是最击中我心灵的一句。一个“老”字,用得太妙了。春草似乎变老了,何尝不是在说:我(追求仕途的)心也老了。
无论诗还是词,梅尧臣的个人风格都很统一。他主张平淡、写实、自然,反感北宋诗坛流行的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西昆体。
所以从整体上看,这首词,显然也延续了这种平实的风格。
以春色的短暂易逝,来反映仕途不顺的内心沧桑,读来通俗易懂,毫无艰涩感,就算不用刻意分析,只诵读几遍文本,也能让人感到一种春日里的苍茫无奈。
据说这首词是在以诗文会友这类情境下而作,是否还有更多用意,便不知了。
最后,除了说一句好朴实好适合让我鉴赏的词,还能说啥?
_(:з」∠)_
再次:“翠色和烟老”,真是绝美的意象。
【遇到的问题】
一看今天作业就发愁,一愁愁一天,白天忙的时候也在想,晚上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更愁。
愁到写完之后,还是感觉不太会写鉴赏文章。
就是一种,你明明思路是有的,特别是看了中午的作业拆解,到底要怎么写,心里应该是有点数的。
可下笔的时候,依然滞涩得很。
可能是因为不习惯,也可能是因为心里没底,觉得自己还不够资格做诗歌鉴赏。
以前看诗词大会的时候,真的太感慨。
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看那些选手就知道了。
随口就是一句诗,随便就能出口成章。那种记忆和积累,犹如刻在骨子里一般自然,所以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运用自如。甚至不用刻意调动,而是随境况,本能触发。
这种境界,太远了。
【解决思路】
愁啊愁,时间一点点逼近死线(我规定自己一定得零点前打卡,不然就不能算今日事今日毕了)。
没办法,最后干脆用费曼读书法,将原文细细研读了几遍,直接分析词句,加上作者生平。
然后成品就是这样了。
就算鉴赏不擅长,至少对这首词,理解更深刻了一些,也不失为一种所得吧。
所以每天的作业都得好好写啊,努力折腾自己,才能有所得。
我向来不喜欢让自己过得太舒服,总觉得,微微勉强的状态最好,比如夏天不到迫不得已很少开空调,能站着不会坐着,座椅有靠背却很少靠……
但像读书营这样的每日训练,感觉还是太勉强了,每天那么为难自己,真是有点喘不过气_(:з」∠)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