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为政篇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是第二篇。第一篇讲学习,第二篇讲政治。
“政”,就是正。“共”,这里念gǒng,即拱。要让不正的的人归于正,就要以德化育,就像北极星一样,它自己不动,而众星都拱卫它,围着它转。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是外儒内法,对外宣扬儒家思想,对内使用的是法家的法治。(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提倡用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学派,春秋战国时期从未有一个组织或学派叫“法家”,而只是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将一派命名为“法家”。法家成熟很晚,但渊源很早,其思想源头可上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春秋、战国等时期管仲、李悝、子产、吴起、商鞅、慎子、申子、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到了战国末期由韩非集其大成。汉代时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其思想则成治理国家的基础。法家的治国思想完全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来审视战国时期的问题。法家指出统治者如何有效地组织和控制政府,使国家财富和领土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加。法家认为,要扩大疆域、增加财富,只能以君主专制,即统治者在其领域内的绝对个人权力,才能实现。在战国时期盛行的所有关于个人和政治的思想学派中,如果有一个赢家,那只能是法家。依靠法家思想,商鞅在公元前360-338年期间,在秦国推行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秦国能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所以张居正在教导小万历时说,人君居万民之上,要让那不正的人都归于正,必有法制禁令以统治之,这就叫政。但正人先正己,如果自己不正,什么法令也正不了别人。
所以“为政以德”,所以说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以及现代社会,则以自己的德行为根本。自己躬身实践,以身先之,自家持守于上,然后立法以整齐天下。
但是有一点则是我们要知道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法,则不然,但从历史的轨迹来看,外儒内法,也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因为百姓只想有一个晴朗的天,居于高位的人,如张居正所说,能做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已经是难等可贵的公正了,至于为政以德,那是一个理想的现象,明明是一个理所应当的现象,却可遇不可求。历史演变中,为政以德,是可以实现的,到那时随着权力的集权,为政以德,那就是可遇不可求了,但凡能把外儒内法做好的帝王,也自然造就了太平盛世。
阳明先生曾写过一篇《象祠记》,象不是个好人,和自己的老爹,历史称之为瞽叟“gu'sou,意思是瞎了眼的老头,几次三番要害死舜,象之所以被苗民祭祀,是因为他在舜的感化下改恶从善,阳明先生认为了“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君子应该修身正德,以德感化天下人,具有激励人改过向善的积极意义。阳明线上从具体的事实得出结论,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可谓小处见大,立意不凡。阳明先生认为即使是穷凶极恶的盗匪也有良知,也就是明德,因此自己致良知,以良知致人,让让人发现自己的良知,从而为善去恶。但在江西平匪患时,对其中两大匪首,直接毫不犹豫杀掉,只因其一为王已久,一旦做大,对朝堂威胁甚大,其二良知彻底泯灭。所以我们以德服人,也要视情况而定,对于良知彻底泯灭的人,无需感化,直接报警。
而对于我们平头百姓来说,常行常做的时候,还是居于弟妹子女之上,大可做到为政以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德报怨。怎么做,管住自己,是管住弟妹子女的最好办法,也是唯一办法,这还是儒家历来提倡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如若做好,则就如父夫子所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特备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文章版权归属八宝先生,实名:王亚辉,如有合作敬请简书联系。
求点赞!求关注!求打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