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美景,诗人可以做诗,文人可以写文,其他人只能喊“啊!太美了!”,“啊!太壮阔啦”吗?有办法,就是借用古人的美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八月十五,月圆之夜,遥望着月亮,来回忆一下古人的佳句吧!

一 、《短歌行》——曹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咽,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那些像明月一样有才华的人,我何时才能得到呢?
绵绵不断的忧愁就从这里来。
越过田间的小路,问候远道而来的客人。
久别重逢,宴饮谈心,诉说往日的情意。
明月升起 ,星星稀少,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乌鹊绕树飞了三周却没落下,哪里才是它们栖身之所?无依比喻贤士身无所托。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据说周公一饭三吐哺,周公有政事时,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去忙政事),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上马横槊下马诗就是说的曹操。他既是诗人,又是霸主。
作者一边感慨人生无常,一边体现自己求贤若渴,要成就一番霸业的雄心。
二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清朝编写的《全唐诗》中给这首诗的评价是以孤篇压倒全唐诗。下面是蒋勋老师在《中国文学之美》中对这首诗的解读。
这首诗以春、江、花、月、夜五个主题来写。五个主题是大自然里独立出来的生命状态,它们都有自己的规则。这五个主题相聚相依又散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水是汹涌澎湃的,与汪洋大海连在一起的。他在湖南湖北,没有在海边,是看不到海的,海是作者生命经验的扩大。诗人用平面张开的空间扩大了生命领域。
海上的月亮随着潮水慢慢升起来,把平面的张开(绘画性的)升级成立体的张开(雕塑性的)。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月和江两个主题在对话。
滟:日光或月光在波浪上的反光。
千万里:生命经验又扩大了,视觉的远是不够远的,心里的远才是更大的远。
作者把意识状态扩大到宇宙的高度才会有这种提问。
世上所有的江河都被月光照亮了,唐诗继承了老庄思想中的无私。这就是宇宙意识,没有个人的爱恨(天道无私或天道无亲),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作者不从人的角度去讨论是非,而是把人的角度抽离,从宇宙的角度来写。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第一句是江与花的对话,过滤掉了香味(嗅觉的感官)。
芳甸:花田
第二句是月与花的对话,亮亮的月光将所有颜色的花过滤为白色,像蒙了一层薄薄的霜,作者在慢慢把颜色(视觉的感官)过滤掉。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空里:非常像佛教的句子。
天空中布满月光,月光是白的,霜也是白的,霜的白感觉不到了。霜是存在的,但是感觉不到了。作者开始触碰哲学的句子,存在的东西但不觉得存在。
第二句也是说视觉没有用了。
所有的存在(视觉、嗅觉)都变成不存在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和天空都变成一种颜色,月光的颜色,没有一点点杂质,作者一直在推导“空”。
皎皎空中只有一个圆。
我们通常在现象之间,只讨论现象中的相对性。当作者把我们带到哲学部分时,开始思考本质的问题。这才引出下面两个很重的问题(春秋战国后没有人问过的问题)。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公元七世纪左右,作者在一个春天里站在江边,看夜晚的花朵,他问“江边谁是第一个看到月亮的人呢?”。这两个问题很重,问到本质了,把人从现象拉开,抽离出来,面对苍茫的宇宙。这些问题屈原的《天问》里问过。句子中有两个“初”,碰到“初”这个字,人们都很茫然。
这两个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唐诗让我们的惊讶的是它有宇宙意识,其他朝代的的诗很少碰到宇宙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上面的重大问题,让我们考虑要怎样回答呢。作者用很通俗的句子来收。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句子中的“不知”是不知吗?诗句中有一股自负,暗示此时此刻江月等到他了。
这里有唐诗中很值得思考的自负感和孤独感。
长江水不断的流过去,水的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作者的生命与江水有一刻的对话,也体现了一种孤独感。
以上为本诗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讲的宇宙中我的角色,第二部分从宇宙转回到人的主题。

三、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诗句。
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一样望着同一轮明月。
诗歌用“海上”、“天涯”,给人以无限广阔的空间联想,加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更渲染了宁静、空灵的气氛,营造了一种阔大、静谧的境界,漾溢着浓浓的抒情氛围。
作者用一个“共”字,写出了自古至今,无论天涯还是海角的人们,只要望见朗朗圆月,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怀念远方之人。
这首诗的大境界与《春江花月夜》类似。
四、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在盛放着花中有一壶酒,没有人可以一起喝酒。
月亮是不懂喝酒的,影子只是随着我。
暂时将月亮和影子当成我的朋友吧。
生命短暂,还是趁着春天及时行乐。
我唱歌,月亮再慢慢移动。
我跳舞,影子在地上凌乱了。
李白被称为诗仙,仙人是不和凡人喝酒的,而是和自己的影子、月亮一起喝酒。
李白的诗表现了华丽(盛开的花)和孤独(独酌)。李白身上有一种自负,但也是孤独的。他喝酒时宁可邀请月亮(高贵的)和自己的影子(孤独的)。华丽和孤独,总的来说还是孤独的,是一种寻找知己的绝望。最后他还是决定要及时行乐,抓住短暂的华丽。
五、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对时光的感叹。
被俘虏后,日子还是一样过,春天花还会开,秋天的月亮还会圆。可是已经没有当年的雅兴等待月明踏着马蹄回家。“何时了”变成一种无奈,生活在俘虏状况、被侮辱的状态中,春天花的开放,月亮的圆成了一种悲哀的现象。此时唯有盼着时光赶紧过去。
往事知多少,他的一生停格在辞庙(皇帝被俘虏时,要被带到祖庙与祖先辞别)时的状态。他的生命都在往事回忆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讲的是一个失眠的状态。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月亮圆的时候,自己过去的家国都不敢回忆了,因为有太大的生命落差(从帝王到俘虏),这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
李煜的词在灭国前后呈现着不同的风格:前期“轻乐”,后期“苦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指出李煜对词坛的贡献。
1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士大夫之词(上层社会的文学形式),就没有后来的欧阳修和苏轼的宋词的成就。伶工是只写流行音乐的人,李后主之前是伶工之词,比较粗俗。
2 巨大的赎罪感
亡国之君有一种原罪,充满了对于家国赎罪的心情。可是说是国破换来新词生。
六 、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指月亮。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苏轼的的词表现了宋代诗风的一种平实,所以当我们读到“明月几时有”的时候,会觉得他的作品当中常常有一些句子几乎是不像诗的。比如“人生如梦”,比如“多情因笑我”,他常常可以把世俗的语言非常直接地放入诗词中。
在苏轼身上看到他可以豪迈,可以深情,可以喜气,可以忧伤。
这些关于月亮的绝美诗句中,有的看着明月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的要摘月亮;有的邀月亮喝酒;有的问苍天月亮几时来;有的追问世界本原。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深情,看到了作者的豪迈,看到了作者的宇宙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