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ise

作者: PYFang | 来源:发表于2017-08-19 21:56 被阅读0次

什么是promise?

所谓Promise,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承诺”,就是说A调用B,B返回一个“承诺”给A,然后A就可以在写计划的时候这么写:当B返回结果给我的时候,A执行方案S1,反之如果B因为什么原因没有给到A想要的结果,那么A执行应急方案S2,这样一来,所有的潜在风险都在A的可控范围之内了。

Promise规范如下:

1、一个promise可能有四种状态:
(1)已执行 - 与 promise 有关的操作成功
(2)已拒绝 - 与 promise 有关的操作失败
(3)待定 - 尚未执行或拒绝
(4)已解决 - 已执行或拒绝
2、一个promise的状态只可能从“等待”转到“完成”态或者“拒绝”态,不能逆向转换,同时“完成”态和“拒绝”态不能相互转换。
3、promise必须实现then方法(可以说,then就是promise的核心),而且then必须返回一个promise,同一个promise的then可以调用多次,并且回调的执行顺序跟它们被定义时的顺序一致。
4、then方法接受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成功时的回调,在promise由“等待”态转换到“完成”态时调用,另一个是失败时的回调,在promise由“等待”态转换到“拒绝”态时调用。同时,then可以接受另一个promise传入,也接受一个“类then”的对象或方法,即thenable对象。

创建Promise的步骤:

var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做一件事,可能是异步的…

  if (xxx) {
    resolve("事情成功了");
  }
  else {
    reject(“错误”);
  }
});

Promise 构造函数包含一个参数和一个带有 resolve(解析)和 reject(拒绝)两个参数的回调。在回调中执行一些操作(例如异步),如果一切都正常,则调用 resolve,否则调用 reject。

使用示例:

promise.then(function(result) {
  console.log(result); // ""事情成功了"!"
}, function(err) {
  console.log(err); // 错误: "坏了"
});

then() 包含两个参数:一个用于成功情形的回调和一个用于失败情形的回调。这两个都是可选的,因此您可以只添加一个用于成功情形或失败情形的回调。

对 XMLHttpRequest 执行 promise

function get(url) {
  //返回一个新的 promise.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执行XHR
    var req = new XMLHttpRequest();
    req.open('GET', url);

    req.onload = function() {
      // 检查状态
      if (req.status == 200) {
        //使用响应文本来解析承诺
        resolve(req.response);
      }
      else {
        // 否则拒绝使用状态文本
        // 这很有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错误
        reject(Error(req.statusText));
      }
    };

    // 处理网络故障
    req.onerror = function() {
      reject(Error("网络错误"));
    };

    req.send();
  });
}

使用:

get('xxx.json').then(function(response) {
  console.log("成功!", response);
}, function(error) {
  console.error("失败!", error);
})

无需手动键入 XMLHttpRequest 即可作出 HTTP 请求,是不是感觉好爽

错误处理

正如我们之前所看到的,then() 包含两个参数:一个用于成功,一个用于失败(按照 promise 中的说法,即执行和拒绝):

get('xxx.json').then(function(response) {
  console.log("成功!", response);
}, function(error) {
  console.log("错误!", error);
})

还可以使用 catch():

get('xxx.json').then(function(response) {
  console.log("成功!", response);
}).catch(function(error) {
  console.log("错误!", error);
})

catch() 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它只是 then(undefined, func) 的锦上添花,但可读性更强。注意,以上两个代码示例行为并不相同,后者相当于:

get('xxx.json').then(function(response) {
  console.log("成功!", response);
}).then(undefined, function(error) {
  console.log("错误!", error);
})

Promise API 参考

所有方法在 Chrome、Opera、Firefox、Microsoft Edge 和 Safari 中均可使用,除非另有说明。

静态方法
Promise.resolve(promise) 返回 promise(仅当 promise.constructor == Promise 时)
Promise.resolve(thenable) 从 thenable 中生成一个新 promise。thenable 是具有 then() 方法的类似于 promise 的对象。
Promise.resolve(obj) 在此情况下,生成一个 promise 并在执行时返回 obj。
Promise.reject(obj) 生成一个 promise 并在拒绝时返回 obj。为保持一致和调试之目的(例如堆叠追踪), obj 应为 instanceof Error。
Promise.all(array) 生成一个 promise,该 promise 在数组中各项执行时执行,在任意一项拒绝时拒绝。每个数组项均传递给 Promise.resolve,因此数组可能混合了类似于 promise 的对象和其他对象。执行值是一组有序的执行值。拒绝值是第一个拒绝值。
Promise.race(array) 生成一个 Promise,该 Promise 在任意项执行时执行,或在任意项拒绝时拒绝,以最先发生的为准。
构造函数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thenable) Promise 依据 thenable 的结果而执行/拒绝
resolve(obj) Promise 执行并返回 obj
reject(obj) Promise 拒绝并返回 obj。为保持一致和调试(例如堆叠追踪),obj 应为 instanceof Error。 在构造函数回调中引发的任何错误将隐式传递给 reject()。
实例方法
promise.then(onFulfilled, onRejected) 当/如果“promise”解析,则调用 onFulfilled。当/如果“promise”拒绝,则调用 onRejected。 两者均可选,如果任意一个或两者都被忽略,则调用链中的下一个 onFulfilled/onRejected。 两个回调都只有一个参数:执行值或拒绝原因。 then() 将返回一个新 promise,它相当于从 onFulfilled/onRejected 中返回、 通过 Promise.resolve 传递的值。如果在回调中引发了错误,返回的 promise 将拒绝并返回该错误。
promise.catch(onRejected) promise.then(undefined, onRej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Promise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cx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