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82~1984)获奖篇目共有三部,以下是获奖作品的作家简介、作品简介、出版社及出版时间等详细信息:
一、《黄河东流去》
作家简介:
作者为李准,他既是作家又是编剧,出生于1928年,去世于2000年。李准一生为文艺创作事业奉献了多部精品,他曾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作品简介:
该书是李准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集。作品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上集完成于1978年,下集完成于1984年。该书最初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上集于1979年出版,下集发表于《长篇小说》丛刊1984年第5期,并于同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二、《沉重的翅膀》
作家简介:
作者为张洁,1937年出生于北京。1978年7月发表处女作品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正式踏足文坛。她是茅盾文学奖评选史上唯一一位“两次获奖者”,分别于1985年凭借《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4月凭借《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张洁被看作是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旗手,她的小说反映女性生存的艰难,探讨女性婚姻问题。
作品简介:
该书是中国反映四化建设、工业改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的故事。女记者叶知秋写了有关陈咏明改革的报告文学,反响很大,但有人借机造谣中伤郑子云。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小说着重描绘国家重工业部及其所属曙光汽车制造厂的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该书连载于《十月》1981年第4期和第5期,最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其获奖版本为修订版,于198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三、《钟鼓楼》
作家简介:
作者为刘心武,当代作家。
作品简介:
该书是刘心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的故事。小说通过12个小时的时间,描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丰富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示了80年代的北京生活和社会变革。个人的悲欢离合相互交织,构成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图,揭示了在人生的舞台上的不同人生。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该书连载于《当代》1984年第5期和第6期,并于1985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以上三部作品在2019年全部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充分证明了它们在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