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1 周六
*和老公聊天,我说,我要…我要…我要…
说着说着,我突然发觉,我们想着要这要那,可仔细想想,到底能要到啥?
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要,是真的要到了?还是被困在“要到了怕失去”或是“要了而不得”的苦恼里?
咋怎么感觉,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想要,越觉得没要到,或是得到的不太够;反而我们没有或是不再刻意去要了,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惊喜。
*想起前一段时间,有朋友在群里分享了一段文字: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会依附于“要”。
“要”是索取、索要,也就是“贪”。
像理解,尊重,信任,认可,还有爱……这些,都是“要”不来的。
可人天生对美好的情感和事物都很渴望,那该怎么办?
第二句话:想得到什么,先给予别人什么。
你想得到尊重,就先给予别人尊重;
你想得到爱,就先给予别人爱;
只要“要”,爱就远离;爱是从不“要”开始的。
在家庭关系中,人似乎最容易“索要”,也最容易把付出当成“爱”。
很多人会认为“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就不能让我感受好点,你就不能好好爱我吗?”
精神的索要比物质的索要更可怕,因为精神的索要拿多少钱都买不来。
当你感觉别人没给予你时,请记住第三句话。
第三句话:别人如何对待你,一定是你先那样对待他的。
你没得到尊重,一定是你先没尊重别人;
你没得到理解,一定是你先没有理解别人;
你给别人垃圾,别人也给你垃圾;
你按动别人的情绪按钮,别人也会按你的情绪按钮。
*翻出来,再看看这段文字,越发有了感触。
的确,就拿我来说,一直都在家里,索要着认可,赞赏,想要被重视,被宠爱,想要控制别人听我的按我的意思来,让我安心,让我有价值感,有权威感。
可是,正是因为我执着于“我要”,执着于我想要的结果,反倒老是觉得,我要而不得,并为此而苦恼,痛苦。
其实,太多的时候,并不是家人们没有给我我想要的,而是,一来我只是想要,而没有这样的给和对待家人们;二来,我只用我的标准去衡量去判定“我想要的”,反而忽略了太多家人们给予我的。
*想起之前老师说的:
老是“要”,就像一口无底的枯井,总也填不满;
愿意给,则是汩汩的活泉,流也流不尽。
*其实,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不匮乏,都是足够的,富有的。
当我们不再恐惧,不再贪要,愿意主动的去给,给予/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时候,我们真的会,越给越多,越给越有的。
不信?
去做做,试试看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