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性别是男是女?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你是男性化的还是女性化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你可能会毫不犹豫,但是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你可能会犹豫许久……
传统单维性别模式与新近二维性别模式的对比20世纪7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科学家(以及大多数非科学家)都持有一种两极化的性别观点:即人们的性别认同要么是彻底的男性化,要么是彻底的女性化,它们被看作是单一性别维度的两极。如果你基于这种观点进行性别认同测试的话,你的测验结果将处在单一维度上的某个位置,要么更接近男性化,要么更接近女性化。此外,当时的研究者和临床医师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调适与个人同其基于生物学性别的性别类型的契合度有关。换句话说,当时的观点是,为了达到心理健康的最佳状态,男人就应该尽可能男性化,女人就应该尽可能女性化。
然而在20世纪70年早期,有研究者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男性化和女性化并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两极,相反地,它们应该成为衡量人类性别的两个独立的维度。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某种程度男性化特征的同时,也可能拥有某种程度的女性化特征。
支持这种二维性别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斯坦福大学的桑德拉·贝姆。她向当时盛行的性别观念发起了挑战,当时人们认为健康的性别认同应该表现为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其生物学性别的社会期望。而贝姆提出,一个更协调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行为,实际上比那些性别类型极度男性化或极度女性化的人更快乐、适应性更好。贝姆进一步发展了这项研究并开始研发一种基于二维性别模式的测量方法。在作为本文基础的这篇论文中,贝姆创造了“双性化”(androgynous)一词(“andro”意为男性,“gyn”意为女性),用来描述那些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人,他们可以根据特定情境表现出最适宜的行为特征。此外,贝姆不仅认为某些人具有双性化的特征,而且当一个人从一种生活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生活环境时,双性化的人格特征可以为更好的行为适应性提供有利条件。
之后研究者采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且也从此改变了对于性别认知的传统观念。
文章以及后续研究都对“双性化”的优势进行了阐述:
“双性化人群更易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可能是由于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彼此间的差异。更多近期研究揭示,具有积极的双性化特征的人在心理上更健康、更快乐。”
“那些双性化程度高的人之所以体验到心理上有优势,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是男性化特征,而非两种性别特征的平衡。仔细想想,这是有道理的。很明显,许多传统的女性化特质,如依赖、自我批判、感情用事等都不符合社会期望。这就说明了为什么那些具有更多男性化特质的人会受到更好的对待,从而逐渐比别人的自信和自尊水平更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男性化特质都是积极的,所有女性化特质都是消极的。每种性别所具有的特质都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
想到这里,我想到“男儿有泪不轻弹”、“女人就该温温顺顺”……这些都是基于传统的一维性别模式的产物,认为男人应该做更符合男人的行为,认为女人应该做更符合女人的行为。科学研究证明不是这样的,一位优雅、敏感、轻声细语的女士(传统女性化特征),但她同时也是个野心勃勃、独立自主、身强体健的人(传统男性化特征)。你的一位男性朋友可能好胜、统治欲强、敢于冒险(男性化特征),但他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女性化特征,如富有情感、有同情心、充满喜悦等(贝姆将这些人描述为“双性化”)。
然而在当今现实世界里,当我们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与社会期许相违背时,我们就会产生迷茫甚至撕扯感……因此,很多心理疾病是由于性别认同障碍产生的。真实地钦佩某位公众人物对自己的清晰认知和勇敢行为。
贝姆的研究对开拓我们的视野具有重要的作用,使我们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男人和女人,什么是男性化和女性化。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才有机会去拓展自己的行为模式、选择范围和生活目标。
所以,试着勇敢地遵循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吧!
漂亮男人和帅气女人也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