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怕人誇有文化。一誇有文化,就想拽詩文。太大眾的,俗,要拽偏僻高冷的。記性又不好,只好去百度搜。每次搜完都有一種考試作弊的羞愧感。
氣急敗壞,就想起前些年暴懟的詞:你才有文化!你們全家都有文化!
文化的帽子之所以難受,就是它與天性是對立的。
文就是紋,裝飾,讓別人看了舒服的東西;化就是教育馴化。這些都是人類為了群體而磨滅個性,把個體的天性藏起來,以利於組織、利於群體相融共生。
大家都記得最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食色,性也。
其實這話不是孔子說的,是孟子轉述告子的話。
孔子引用過《禮記》的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意思差不多。這才是人的天性。一說到吃的和美色,眼睛就放光。
我在微信朋友圈屢試不爽:說文化、談哲學,幾乎沒人回復,一發美食,大家都很開心。由於道德(文化)的約束,不敢發太直白的男女話題,可是偶爾來一條隱晦的1024,也會引來一群高知會心的壞笑。
可見,微信是真實的。
孔子是聖人,他畢生致力於人類組織行為的馴化教育,他制定的最高標準就是德。
但是,在論語中,有兩次出現過老夫子的無奈之語: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每個人擦屁股的姿勢都不同。我是說,每個人都有隱私,都有放不上檯面的東西,這才是真人。
兒子第一次和大鮑斯坐一起開會,給我報告說非常緊張。我就給他傳授了一條年輕時不知從哪學來的最有效的克服見大人物緊張情緒的絕招:你就笑瞇瞇地盯著他看,腦子裡想象他做愛時窘迫猴急的樣子。
人有千面,功夫在裝。文化是拉開層次最常用的裝飾材料。
但是,天性面前,人人平等。
如果你覺得他夠不著,就把他拉到飲食男女層面來聊。
人的可愛之處就在於偶爾能暴露天性。如果一個人終日盔甲不卸,我們就覺得很難親近。
人不會有文化的朋友,只會有可以暴露弱點的朋友。不在一起幹點壞事,怎麼能成為死黨?不在一起聊些八卦,怎麼能成為閨蜜?
所以,我們在玩微博時,都盡量文化,因為那是公眾交流平台;我們在玩微信時,則可以適當天性,因為它叫朋友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