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关心女儿语文的学习,与她沟通的过程中,得知语文老师推荐他们观看《奇葩说》,女儿因为学习时间比较紧,所以只能看那么一点点的时间,相反,把我给带进去了。对于《奇葩说》的观后感,让我对自我的认知又提升到一个层次。
任何观点都会有正反两面,有人认为对的,也有人会认为错,这本身与对错没有很大的关系,重点在于,我们的经历不同,导致我们的价值观不同。
我是标标准准的八零后,喜欢给自己画框框,讲原则,常常给自己制定一些条条框框,这不能做,那不能做,所以导致自己的生活很刻板、无趣,每天都感觉神经绷得很紧,就像女儿跟他爸爸的交谈:“你应该时刻都保持紧张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话才能更好的学习。”“那如果绷的太紧,断了怎么办”,这一段对话,不由得让我想到我自己,每天给自己安排很多的事,好像不做很多事就对不起时间,对不起家庭。之前我的想法跟孩子的爸爸一样,但现在我很认同孩子的说话。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不是每天让自己忙碌或者紧迫,而是在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在玩耍的时候好好玩耍,活在当下的每一刻的时间。刚好在前两天看到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的一本书上写了这样一段话,读完书的感想以及书中的内容,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我觉得读书的乐趣在于“当下的阅读时间”。是的,这就是我们很真实的生活,往往读书只是在当下那一刻的感受,我们的心是平和安静的,享受当下的时光就好。
而反之呢?也会有人说,你都没有紧锣密鼓的规划你的人生,那你的方向往那头走呢?
我们的阳明先生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也对呀,连自己的志向都不确定,如何坚定的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价值呢?
我现在也在学习阳明心学,而且每天都在学习,因为只要中断或者一天不写作业就感觉心中的私欲不断滋生,抱怨呀、委屈呀、计较呀都犹如杂草般蹭、蹭、蹭的蹦出来。这种紧迫感油然而生啊!
当我的孩子回答他爸爸的时候,我也是很认同的,我认同的是什么呢?是一种心态。并不是我们的神经绷紧了我们的做事效率就会提高,而是有计划的执行,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中,我们都能够心无旁骛的做好每一件事,这样在心理的平和更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
这两点并无对错,在于我们面对事情的心理状态,第一,我们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完之后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第二,当我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时候,心中就会紧张,感觉事情很多却不知到从何做去,或者说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里还在挂念另外的事,虽然紧迫却一件事也没做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瞎忙”。
不管是绷紧也好,轻松也罢,在于我们喜欢哪一种方式去面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只要你觉得好的就OK。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很多不一样,这就是人的特别之处。
观看了《奇葩说》之后,我心里最深的一个感悟,就是我们应该做自己,也许我们跟别人不一样,但在这么多的人群中,我们不可能去成为他人,那样只会不像他,更不像自己,而且你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与其改变,不如坚定信念,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网友评论